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汽车文明需要更多“礼让行人”
杨朝清
//m.auribault.com 2016-05-13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日,礼让行人的机动车主姜贺松被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点赞。出生在香港的姜贺松,从2000年开始就在上海生活、工作。“被点名表扬很意外,”姜贺松表示,自己在加拿大学车,在培训驾驶证时就教驾驶员要关注“行人为主”的理念,他自然而然养成了礼让行人的习惯。(5月12日《新闻晨报》)

  伴随着消费结构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变,汽车逐渐从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过渡。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然而与之相匹配的“汽车文明”尚未建立起来。不论是闯红灯、飙车,还是车窗抛物,抑或“路怒族”,汽车文明的缺失,让人们的出行之旅缺乏足够的品质;以至于“礼让行人”这样的“应该的”行为,被提升为需要褒奖的行为。

  笔者有一位朋友定居在德国慕尼黑,她曾经跟我讲述过德国的“礼让行人”。当行人正在或者即将穿越斑马线的时候,机动车要停驶或低速行驶,等待行人过去;机动车要拐弯时,如果行人和车辆都是绿灯,要让行人先过。司机和行人作为交通参与者,要破解利益冲突,“弱势补偿”虽然不见得是最好的策略,却一定是“最不坏”的选择。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讲,公共秩序大体可以分为法律秩序、市场秩序、社区秩序三种类型。不同的公共秩序,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利益考量。交通出行既是一种法律秩序,也是一种社区秩序,其良性运行,离不开行人和司机的共同参与。如果双方针锋相对,不可避免会导致“两败俱伤”;如果双方都遵循基本的公共规则和文明共识,才会实现互利共赢。

  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后果,就是行人无规则地横穿马路;甚至采取一种“抱团壮胆”的方式逼迫司机停驶或低速行驶。司机和行人互相对抗,不仅损伤了交通效率,也增添了出行的安全风险。 “礼让行人”表面上增添了司机的出行成本,实际上却让司机的出行更加安全、更有效率。

  在路权分配上,给予行人更多的“弱势补偿”,有助于让公共生活更有品质。可是,在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现代社会,对速度的极致追求,让“不耐烦”成为当代人的共同秉性。交通拥堵、出行不够顺畅的坚硬现实,让一些手机患上了“速度烦躁症”;为了争分夺秒,“礼让行人”的价值理性让位于“快人一步”的工具理性。

  对于司机来说,“礼让行人”到底有多难?许多时候,我们缺乏的不是行为能力,而是缺乏向好向善的动力和意愿。“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只有多一些“礼让行人”的价值坚守,实现行人和司机的良性互动,出行之旅才会更加顺畅、更加舒心。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