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征收“拥堵费”根本目的是影响和改变市民出行方式,而不是限制人们自由出行的便利
5月30日,有一位专家的观点在朋友圈被转翻了天,这个人叫毛保华,是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交通“拥堵费”应该在每天20到50元。结果就火了,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5月31日央广网)。
其实,关于北京征收“拥堵费”的消息,由来已久。北京市交通委缓堵处副处长周天在做客中国之声时说:“其实从2010年第一次28条缓解交通拥堵的措施出台的时候,就提出了拥堵收费的设想。”梳理媒体报道可以发现,仅从去年底以来,就有包括交通运输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交通委在内的多部门负责人对“拥堵费”征收做出过回应。近日,在北京政协的雾霾治理协商会上,北京市环保局和交通委等部门明确表示,已经初步制定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方案和技术方案,目前正处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阶段。
征收“拥堵费”,实质上是用价格杠杆来调整市场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也是一些国际大城市采用的一种市场化手段。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国家通过征费治理拥堵并收到了较好实效,如在最早征收“拥堵费”的新加坡,高峰路段平均车速就提升了近20%,效果是明显的。
但是,“拥堵费”决不是一收即灵的,它只是众多缓解交通拥堵的措施之一,是一个选项而已,决不是唯一。比如2008年,美国纽约市议会表决通过了在曼哈顿区征收“拥堵费”的提案,结果因招致市民和州议会的强烈反对,8天之后便寿终正寝了。
北京市征收“拥堵费”也同样存在市情民意问题。有市民认为,拥堵并不是我们个人造成的,也不是我们买车的人造成的,而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布局不合理造成的,所以“拥堵费”并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人觉得,限号都解决不了,收费肯定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显然,市民对征收“拥堵费”存在抵触情绪。
由此可见,征收“拥堵费”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行为,不能为了收费而收费,更不能头脑一热就决策。其实,通过征收“拥堵费”治理拥堵,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影响和改变市民的出行方式,而不是限制人们自由出行的便利。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应该落在如何切实降低市民使用小汽车的强度上,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地外出不开车。
就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给出药方:“首先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来推动优选公交成为公众的出行习惯。第二个方面,要强化交通规划引领,通过一体化的交通规划和综合的开发建设,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的模式……”
这说明,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决不能单纯地与“国际接轨”。行业主管部门和法制部门应当充分论证,民主决策,防止政府被指责为“抢钱”。
快评论2014-07-07 |
朱昌俊:别给不同意见随意贴上“瞎吵”标签2015-07-24 |
朱昌俊:对收拥堵费持不同态度何以成了“瞎...2015-07-24 |
叶祝颐:别说到交通拥堵就拿伦敦说事2015-07-24 |
收拥堵费要让绿色出行深入人心2015-12-04 |
刘雪松:道路拥堵,收费并非万能药2015-12-04 |
刘雪松:道路拥堵,收费并非万能药2015-12-04 |
江 文:征收拥堵费就能将城市拥堵一“收”...2015-12-04 |
“降低用车强度”入法需充分论证2016-01-26 |
拥堵费不能只是“一收了之”2016-03-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