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入冬以来,东北、华北乃至黄淮地区屡遭雾霾袭扰,各地红色预警此起彼伏,令人们困惑忧心。
关于雾霾的具体成因,即便是专家们目前也众说纷纭,叫人莫衷一是。以北京为例,有的从地理环境分析,认为“三面环山,一面平原”不利于污染扩散;还有的从风力减弱归因,称周边的防护林、城内的摩天楼让北风南下受阻;还有的说汽车尾气、工业排放、能源结构等都是“元凶”,但又缺乏精确的数据。不管怎么说,有一点不得不承认,我们目前对雾霾还有太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地方。
雾霾问题,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对大自然的了解仍然远远不够。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大规模地以工业化手段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上到太空宇宙,下到大洋深处,都留下了探索的踪迹和创造的成果。面对改造过的世界和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现代人难免有些妄自尊大,以为对自然变化已全盘了解,对自然规律也了然于胸。可雾霾的频繁袭来又一次生动说明,人类对自然的未知远大于已知,对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不得其法。面对雾霾,我们工作没少做,重拳没少出,但实际效果往往难抵预期,可能很大程度上还是缺乏对雾霾的深入认识,缺乏科学精准的病根归因和病理分析。
到什么时候,人类都不能对自然缺少敬畏,想要局部地改造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治理雾霾是当务之急,但想要彻底除祛“心肺之患”,还得以不断认识自然、理解自然为大的前提和依归,从更深刻全面地把握自然规律中实现突破。当然,我们不断求索治霾良策,本身也是在认识自然,是在逐步解决问题中摸清自然规律,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世界范围看,伦敦治理“烟雾”历时百年,美国治理“光化学污染”将近50年,日本治理环境也耗时20年之久,发达国家都没有终南捷径。为今之计,我们只有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弄清楚雾霾成因和机理,同时边治理边调试,不断给出对症管用的方案和办法,雾霾之困才可能早日破解。
人类历史是一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历史。雾霾看似老天作怪,实则与人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或者说,这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是自然给我们亮出的“红牌”。过去,我们一直把“跑得快”置于首要目标,而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如今,资源环境约束前所未有趋紧,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变得刻不容缓。我们有必要重新审思“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真正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内化于心,更谨慎、更精细地迈出未来的发展步伐。
钱江晚报:愿雾霾消散,中国更美2013-02-18 |
毛建国:防治雾霾当像防治非典2013-02-18 |
新闻观察:应对雾霾要警惕两种倾向2013-02-19 |
应对雾霾要警惕两种倾向2013-02-19 |
“雾霾有毒”呼唤釜底抽薪的治理2013-02-19 |
新华社:雾霾面前,相关部门岂能避重就轻2013-11-07 |
雾霾之下,没有看客2015-12-02 |
丁永勋:不妨把红色预警当成一次警告2015-12-08 |
丁永勋:不妨把红色预警当成一次警告2015-12-08 |
张田勘:不能看见蓝天就不治霾了2015-12-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