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人没了支付宝还在”并非杞人忧天
毛建国
//m.auribault.com 2016-09-22 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 更多

  “我支付宝有7万多块,微信有2万多块,如果我哪天突然意外死了,这些钱会怎么处理(我的家人并不知道这笔钱)?”近日,这样一个看上起有点“杞人忧天”的问题,引起了大量网友围观。不少人留言称“心有戚戚焉”,表示深有同感。(9月21日《扬子晚报》)

  这还真不是一个杞人忧天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且对经济社会的深度嵌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越来越多的钱放在支付宝、微信钱包上。这种网络财产,还不是游戏装备等纯粹意义的虚拟财产,而是对应着一笔笔真实的财产。根据互联网公司的规定,个人网络账户存在使用条件,如果长期不使用账户,支付宝会注销,微信会回收。这也意味着,个人网络财产很有可能被“充公”。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互联网上“人没了钱还在”,目前问题可能还不是十分尖锐。但随着更多的人使用互联网存款和支付工具,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相当大,在绝对数上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这笔钱就此休眠在账户上,甚至成为互联网公司的财产,显然没有任何道理。

  面对“休眠账户”的出现,应该建立定期公布制度。正如专业人士建议的,“里面超过一定的金额,平台提供方应主动联系当事人,或者定期公布”。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公开查询制度。在实名制下,“休眠账户”对应着一个个具体的人,账户一般都与银行卡联通。互联网公司应该允许并且支持账户主人的亲友,凭借一定的手续进行查询。

  “人没了支付宝还在”并非杞人忧天。放眼未来,这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所有人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也会影响人们使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从对用户负责的态度,还是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角度,都应该在立法层面上加以重视。当然,对于用户来说,也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养成“留遗嘱”的习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