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科教时评】防止“体测猝死”需给体育“补补钙”
吴玲
//m.auribault.com 2016-12-02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11月19日,武汉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在进行体质测试过程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离世。这是国内最新一起学生参加体质测试时发生的悲剧。事情发生后,结合近几年时常发生的学生体测猝死事件,围绕学生体质测试的安全保障、意外防范的问题再次引发诸多讨论。(见1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大学生体测猝死事件已多次发生,这与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不高、体质不佳有一定关系。据湖南某高校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全校2万名本科生体质测试,仅19人达到优秀,2.85%在良好以上,而不及格率占23.05%。今年6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一受访大学生每周锻炼不足一次。特别是大学生体质测试请人“代跑”之风盛行,更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讽刺。

  我国青少年体质呈现“草莓化”“花盆化”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的娇惯和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小皇帝”,他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庭院里的马,由于过度保护,使得他们在远离运动和劳作的环境中弱不禁风。其次,教育功利化导致青少年体质普遍低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几乎包办了一切,无形中剥夺了孩子锻炼玩耍的权利;而学校也是“压力山大”,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升学率”成为教育的“第一要务”,青少年成了“学习机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整体素质低下也就在情理之中。

  全面提高青少年的体质,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斯霞老师曾经说过: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家庭之福,国家之幸。

  重视大学生的体测本身没有错,国家教育部门在高校推行体测的本意,是为了让学校重视体育课、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然而,时下由于种种原因却让体测在实践中走了样——体测成了学校拿到数据、完成任务、例行公事的硬指标,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大学生们并没有真正重视体育和体质锻炼,而是采取种种对策应付体测,这也是学生在体测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之一。

  “体测心动过速”是猝死事件的诱因。要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我们应该从深层次去反思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和短板,给体育“补补钙”。

  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引导。不仅要强化体育课堂教学、重视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开展,还要让学生正确对待体测,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另一方面,类似猝死事件的发生也在警醒相关的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当完善相关的体育制度。比如建立起常态性的体质监督监管评价制度,对体育课学分制、体育锻炼参与率、体育活动参与率、体质日常监测提高率等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整套既对学生有约束和激励作用,又能全面提升学生体质的评价机制,让体测成为阶段性的评价手段和激励措施。

  虽然大学生猝死的原因是由于体测,但问题早在体测之前就已存在。因此,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将体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的计划中,让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