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顺势而为推进陆军建设转型
柏路正
//m.auribault.com 2016-03-17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更多

  习主席在关于陆军建设的重要训词中强调,要适应信息化时代陆军建设模式和运用方式的深刻变化,探索陆军发展特点和规律。在历史长河中,陆军体制编制、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不断发生巨大变化,从冷兵器时代借助刀枪、弓箭、铠甲等对阵角逐拼杀,到机械化时代利用坦克、火炮、直升机等进行火力打击,再到信息化时代通过数字技术、特种部队、联合行动等夺取作战优势。智者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只有主动适应形势任务变化,科学把握陆军发展特点和规律,大力推动陆军结构重组、体系重构、能力重塑,才能真正实现陆军建设的换羽腾飞。

  从大到小,在组织结构上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由“规模陆军”向“效能陆军”转变

  实践证明:“军事技术越先进,越是可以用质量替代数量,而数量却难以替代质量。”千百年来,大规模短兵相接的“兵力相撞”,一直是陆军作战的基本样式,而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无论是强强对垒还是强弱交锋,都已难现大兵团厮杀的场景。从美军发动阿富汗战争,到以色列闪击黎巴嫩,小型机动作战的地位日渐突出。物理学有个公式:质量乘以速度等于动能。一支军事力量的动能就是它的战斗力。兵贵精而不在多,规模小、进程短、方法活的现代陆战形态与制胜机理,要求陆军建设必须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世界范围看,陆军小型化已经成为基本发展方向,规模和编制日趋精干、合成、高效、多能。

  经过几次改革,我陆军数量规模得到大幅度精简,“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尽管如此,目前我陆军总员额基数仍偏大。另外,我陆军部队类型构成偏少、编制缺乏灵活性、指挥层次过多、应变能力较差等问题凸显,制约了战斗力生成。因此,在陆军建设发展上,必须摒弃“数量取胜”理念,通过压规模、调结构,走出大建制、多合成、长纵深的传统建设模式,向小实体、多类型、模块化方向发展。2011年,德军着眼建设一支精干、多能、海外部署灵活、适应现代作战的陆军,开始实施新一轮改革,约6.5万士兵“卷铺盖回家”,31所军营完全关闭,90所军营人数大幅缩减,有的甚至被压缩到不足15人。我陆军也要切实优化力量规模编成,通过精简整编非作战单位、人员及老旧装备部队,为新型作战力量“腾笼换鸟”,真正解决“头大、身细、尾巴长”的矛盾,实现由“规模陆军”向“效能陆军”的转型。

  从少到多,在遂行任务上向多能化方向发展,由“单能陆军”向“多能陆军”转变

  传统的陆军主要活跃在陆战场,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现代陆军不仅要遂行陆战场作战任务,还要在多维疆域、信息空间、低空超低空战场上完成不同作战任务。基于信息化作战的不规则、不对称特性,陆军在战场上的任务,将是战争与非战争行动一体、打击与保障一体、夺取与控制一体,这就要求陆军确立多能作战理念,改变单一作战模式,在环境多变、手段多样、对象多元的条件下展开多种行动,完成各项任务。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率先对陆军结构、功能进行改革,提出建设“全能陆军”;俄军着眼应对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提出建设“高效陆军”。从我陆军部队体制编制现状看,虽然规模较大,但类型相对单一、任务界定模糊,难以满足现代陆战需求。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差异大;地缘政治环境复杂,热点敏感问题较多,既有边境自卫反击、陆地攻防作战的需要,又有远程空中投送为背景的机动作战等需求。同时,日益频繁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要求具备人力优势、装备优势、部署优势的陆军,成为遂行多样化任务的骨干力量。无论是参加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维护华人华侨、海外利益,实施抢险救灾、反恐维稳,还是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陆军都充当主力。

  以往,陆军通常依照部队所在区域、作战传统及武器装备等特点,执行相对单一的作战任务,部队建设效益和作战效能相对不高,适应不了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建设与运用的客观需要。大变革带来大挑战,大挑战呼唤大担当。面对新的安全格局和使命定位,陆军建设既要着眼应对较大规模战争,保持“地面终结力量”的地位作用,又要具备遂行多样化任务、适应多元化战场的能力,从传统的“单能型”转变为“多能型”。

  从低到高,在作战领域上向空中拓展,由“平面陆军”向“立体陆军”转变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随着作战空间的不断拓展,陆军在战场上的角逐日渐由地面延伸到空中,“飞起来”成为陆军发展的明显趋势。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战争的立体性、多维性日趋突出,陆地、海上、天空、电磁空间同时交织进行,仅依靠地面机动的陆军难以全面融入战争,只能“上不去、干着急”;而且空对地打击“目标尽收眼底”,无遮拦、无障碍的现实状况,意味着地面兵团极易被“空中猎鹰”锁定,时刻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外军资料显示,1个坦克或机步师兵力投送,大约需要铁路平板70至80列。不难想象,这样大规模的陆地兵力投送,在几乎透明、发现即摧毁的战场,怎会不招致毁灭性的打击。海湾战争中,1个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营曾在2小时内摧毁200多辆伊军坦克;伊拉克战争中,直升机与坦克的交战损失比为1∶20.面对来自头顶的致命威胁,世界军事强国纷纷将陆军战斗力建设重心上移,发展陆军飞行化部队,为陆地装备插上翅膀,立体化的陆军力量体系和作战行动正逐步形成。

  随着陆航、无人机等陆军飞行兵器的异军突起,逐步成为制敌的关键力量,陆军作战行动样式也呈现“空中化”特征。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最大限度地发挥陆军航空兵作用,取得了预期效果。时下,我陆军空中作战力量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效能,都与世界军事强国差距较大,适应不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要求。要想在未来陆战中争得主动、赢得先机,必须大力加强陆军飞行化建设,快速发展以陆航和无人机为主体的“空中多维杀手”及“蛙跳式轻骑兵”,让沉重的陆军飞得高、飞得快,抢占低空、超低空战场空间,实现由“平面陆军”向“立体陆军”的转变。

  从近到远,在力量投送上向广域拓展,由“区域陆军”向“全域陆军”转变

  能否将作战力量及时、安全地投送到位,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遏制危机,能否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否控制战场巩固战果。陆军作为地面的核心力量,拓展战略投送地域,增强战场机动能力,既能使作战对手感知实在的威胁,又能以连续作战锐势达成作战目的。为此,古今中外的陆军都注重加强兵力投送。从13世纪蒙古军团的远征,到二次大战德军的闪电袭击,陆军战场机动能力大幅提高,力量投送能力快速增强,广域机动成为发展大势和制胜之道。科索沃战争结束后,俄罗斯抽调200名空降兵组成一支先遣部队,采取迂回机动的方式,在北约维和部队行动前约1小时占领和控制了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机场,用200人的战术行动达成了战略目的,成为广域奔袭机动作战的经典战例。我国周边热点地区和可能战场,多位于偏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便于屯兵固守,只能由兵力机动投送来补充。然而,目前我陆军战略投送能力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还是一支“区域陆军”,任务适应性、及时性和行动拓展性、精确性等都受到极大影响,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建设和实战锤炼,实现由分兵守土、区域作战转变为既能担负区域作战任务、又能适应国土全域作战需要,能够在国土全部陆地疆域、各个战略方向实现快速投送、适时部署的“全域陆军”。为此要发展广域机动部队,以兵力投送代替前沿存在,可在国内2—3个战略方向乃至国外1—2个地区遂行作战任务,作为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精锐力量。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