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西部师资紧缺亟待“精准扶贫”
廖德凯
//m.auribault.com 2016-01-2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要逐步解决师资紧缺、教师一心思“调”的现状,必须有“精准扶贫”意识,准确号脉,对症开方。

  据媒体报道,2015年6月起,陕西师范大学等5所西部师范院校,对西北地区教育现状展开全面调查。调研报告反映出西北地区中小学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而“师资紧缺”是西部教育的首要危机。调研中,63%的学校领导认为当地师资数量“比较紧缺”,其中7.9%认为“非常紧缺”。

  西部农村基层中小学师资匮乏问题,并非现在才出现,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顽疾。正因如此,2015年国家制定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期通过政策指导和相关领域的教育改革,扭转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农村孩子公平地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减少、阻止因教育因素造成的贫困代际传递。

  近年来,教育薄弱地区基础教育总体有较大发展。根据上述调研,西北地区群众对适龄儿童入学率、教师素质满意率、教育教学质量满意率,以及学校管理、环境、安全的满意率都超过90%,这显然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必须清醒认识到,面对“师资紧缺”这一西部教育的首要难题,目前还缺少更加有效的实际措施。调查报告显示,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仍有53.9%的教师表示,如果有机会从事其他工作,愿意离开学校,其中还有11.04%的教师表示“非常愿意离职”。显然,当地教师对目前岗位的满意度较低,需要有高质量的政策落实措施加以改善。

  从目前情况看,西部师资紧缺特别是乡村中小学师资紧缺问题,主要是师资补充来源单一、农村发展空间狭窄、城乡环境条件差异大、教师收入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同时,农村中小学管理水平较低,造成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度不高也是重要原因。要逐步解决师资紧缺、教师一心思“调”的现状,必须有“精准扶贫”意识,准确号脉,对症开方,对于“急症”,应当立即进行“配方”调整,出台更有效率的具体措施;对于“慢性病”,也要有循序渐进的解决方案进行“调理”。通过轻重缓急的政策调整实施,逐步减轻师资紧缺症状。

  师资补充来源和教师收入低的问题,显然可以在短期内用“重药”进行治理。事实上,目前具备一定文化程度,并愿意进入教师队伍的大中专毕业生并不少,但由于相关政策的限制,许多人被拒之门外。鉴于部分地区目前师资紧缺的状况一直持续甚至越来越严峻,不妨打破常规,对部分教师招聘限制条件重新进行审视,使更多优秀人才获得进入教师队伍的机会。同时,提高教师待遇势在必行,应当由各级财政统筹,上级直至中央财政进行兜底,通过提高收入提振教师从业信心。而职称评定等改革,也应加快推动。今年以来,四川等省份取消了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的英语、论文要求,就是一个积极举措。

  另一方面,应当下大力气狠抓教育管理,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近年来,有不少教师撰文提出当前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比如培训成为旅游、名额分配不公、走过场等,于是对培训得出“没用”的结论,而教育管理的种种问题,也令许多教师不满。这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认真调研,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力度,从根本上消除这一令教师队伍人心不稳的因素。

  在笔者看来,西部农村中小学师资紧缺、教师离职意愿高等问题,是教育问题,更是扶贫问题。应当用“精准扶贫”的意识和思路去考虑这些问题,把教育放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进行认识和思考,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