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让创新蔚然成风
宋合意
//m.auribault.com 2016-02-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更多

  没有“仓颉造字”,我们祖先结绳记事不知还要持续多久;计算机汉字处理问题没有解决,今天的“互联网+”不知从何谈起,“云数据”又不知是何面目……

  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的。我们的文化中,有珍视历史的传统,也有砥砺创新的基因。而文化自身,也正因为不断创新,才有了不竭的生命力和一次次辉煌。

  以文字为例。在“仓颉造字”之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在劳动与生活中“象形”“会意”的一笔一画,都是一次次了不起的创新。这创新的累积,最终出现了系统文字,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与传承奠定了根基。而从甲骨文、简牍、帛书,到蔡伦造纸,从雕版印刷再到“活字”,中华文化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同时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

  上世纪后半期,计算机日渐进入社会生活,西方主导、以西文为主的文字处理模式使汉字面临危机,以致关于汉字拉丁化的讨论一度很是热烈。如果不能适应时代趋势,不通过发明创造解决这一难题,汉字可能被淘汰。在巨大压力和动力面前,王选领军的团队终于攻克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这使汉字“绝处逢生”。没有这一伟大创新,中国文化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现在是什么面貌,真的难以想象。

  还是翻开中国文化史。从先秦《诗经》、《楚辞》,到汉赋与魏晋文章,从唐诗、宋词到元明清戏剧与小说,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最为亮丽的瑰宝,也都是创新的成果。试想,《诗经》再美,如果两千多年不变,该是多么单调!只重复“昨天的故事”、遵循前人的范式,文化艺术便难以发展,也不会有高峰。模唐诗,只能望李杜项背;仿宋词,谁能够超越苏辛?再看看新中国舞台,不论是作为首部新歌剧的《白毛女》,还是以西方芭蕾艺术表现革命题材的《红色娘子军》,那些久演不衰的优秀作品,哪一部没有创新?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创新的要求,也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 回望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特别是一个个高峰的出现,都与创新息息相关。而文化艺术的创新,以及在作品中体现创新精神,也会为社会创新发展营造氛围,改善环境,提供动力。今天,面对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世界潮流,创新的理念更不可或缺。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人们生活状态丰富多元,既对创新不断提出要求,也为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更大的可能。刚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是因为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的新型疗法上的贡献,而这正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新性结合的结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回望文化与社会发展史,对照五中全会精神,文化工作者感觉到了肩头的重任。不久前,文化部举办了机关和直属单位处以上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结合学习体会,提出文化部系统要认真研究落实这次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其中就包括要研究落实文化创新问题,并就在各项工作中做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提出要求。

  目前,文化系统正在按中央要求和文化部党组的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让新的发展理念体现在文化工作中,通过创新推出更多优秀作品,通过创新服务方式着力增进人民文化福祉,在文艺作品和文化服务中渗透创新精神从而推动形成创新的社会风尚……文化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并正在结合实际深入思考、探索、实践。

  任何创新特别是创新性巨大成果的出现,需要电光石火的灵感,更离不开长期累积与不懈求索。其他领域如此,文化艺术领域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理念,更要付诸扎扎实实的行动。我们期待,创新成为文化自觉,创新在社会上蔚成风气。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