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莫让阅读那么“悲壮”
长乐
//m.auribault.com2015-04-23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做了一件“很多语文老师想做却未必能做到的意义深远的事”,他开办了一个“经典夜读小组”,带领学有余力的学生读书。夜幕中教室的灯光下,他和学生们读了《湘西散记》《孩子的诗》《万历十五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曹勇军感觉到语文阅读教育正在被“异化”,是“测试性阅读”,甚至是“不折不扣的伪阅读”。比如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的“文章细部刻意的、人为夸张的理解”,或者“关键词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手法鉴赏”。“任何人不会这样去读文章,除非他是神经病。”曹勇军说。

  阅读本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来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然而,高考、中考等指挥棒,却把阅读变成生硬的模子,成千上万的人对同一篇文章只能有同一种理解,否则就被判为错误。作家周国平讲到,有一次朋友的孩子拿出他写的文章《面对苦难》,要他按中学语文考卷的要求进行阅读分析。结果,周国平只得了69分,孩子不禁嘲笑他:“我还得了71分呢!”

  这个真实的段子暴露了当下语文阅读难言的尴尬。曹勇军所做的,就是想开辟一片桃花源,“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可是,这个怀着美好希冀的夜读小组,却总有些“悲壮”的色彩。比如,他经常接到“补课”或“家里有事”的请假条,小组成员如果考试成绩有了波动,心理压力会很大,不得不“艰难”退出,家长和其他老师也不会买账。

  好好地读一本书,怎么竟弄得如此“悲壮”?如果夜读小组能够达到夺取高分的奇妙效果,可想而知,面对的绝不会是“请假”或“不买账”,而是像热门补习班一样挤破头。问题出在考试阅读题的“伪”和夜读小组的“真”,虽然都是阅读,但前者志在拿分,后者志在“精神”,在分数挂帅的指挥棒下,胜负自然不言而喻。

  有同事把曹勇军比作《堂·吉诃德》中大战风车的人,但我们希望,曹老师的夜读小组不要再那么“悲壮”,让学生读点真的东西,让考试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养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应试的水平。否则,应试的指挥棒下,“异化”的恐怕不仅仅是语文的阅读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