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甜蜜的事业”有苦涩
胡立彪
//m.auribault.com 2016-03-16 来源: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 更多

  最近,新西兰一家蜂蜜企业爆出人为添加二羟基丙酮(DHA)和甲基乙二醛(MGO)丑闻,这让在中国进口蜂蜜市场拥有最大份额的新西兰麦卢卡蜂蜜瞬间形象大跌。

  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进口蜂蜜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并且以中高档产品为主。而这些进口蜂蜜,主要来自于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巴西、意大利、美国等多个国家。一沾上“进口”二字,价格就上去了。市面上,规格为500克的进口蜂蜜价格多数在200元以上,一些产品甚至高达近千元。与相同规格的国产蜂蜜不足百元相比,售价多数要贵上3至10倍。

  然而,贵的不一定是对的。由于进口蜂蜜市场零售价格远远高于国产蜂蜜,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进口蜂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存在以国产蜂蜜冒充进口蜂蜜,或在产品上加贴UMF标识等虚假信息抬高产品售价的现象。对此,有消费者感叹:一直标榜高质量的进口蜂蜜都有问题,现在到底还有没有让人放心的蜂蜜产品了?

  虽然以“连进口都有问题”推断整个中国市场都有问题的逻辑本身是有问题的,但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当下中国蜂蜜市场的确不那么让人放心。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加工技术不断更新,蜂蜜产品也翻出一些新花样,如今有一种叫做“指标蜜”的产品大行其道,把市场搅得很乱。所谓“指标蜜”,就是按国家标准生产的“假蜂蜜”,一般是用20%的蜂蜜加80%的糖浆勾兑而成。

  既然有假,生产销售“指标蜜”的企业商家当然不愿让消费者知悉勾兑的隐情,因此号称其产品均为“不添加麦芽糖及其他物质的纯天然绿色产品”,配料表里也写着“天然纯蜂蜜”。然而,下面的数据可以戳破它们的谎言:我国现在年产蜂蜜44.8万吨,出口11万吨,内销33.8万吨,但国内市场的蜂蜜销量却超过100万吨。显然,市场上不少蜂蜜是“指标蜜”。

  一些商家不光生产销售假蜂蜜,还以开发新产品为噱头,炒作“高价蜂蜜”,谋取非法利益。比如,有的企业推出莲子蜜,可莲花虽有花粉,蜜却很难采。专家称,近年来,市场上销售的蜂蜜品种可谓种类繁多,除常见的油菜蜜、荆花蜜、枣花蜜等之外,还新出了玫瑰蜜、金银花蜜、野菊花蜜等。事实上,有的花本身蜜就很少,难以形成商品蜜。许多所谓“新品”,只不过是商家自造的“新词”,目的就是要以此推高产品售价。

  假蜂蜜不仅忽悠了消费者,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更对蜂蜜行业造成致命打击。在蜂蜜行业中,养蜂是最薄弱的环节。假货充斥市场必然会压低真蜂蜜的收购价格,这会严重影响蜂农生产高质量蜂蜜的积极性。“年年花市几曾淹,斟暖量寒日夜添。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代诗人钱起的这首《蜜脾咏蜂》诗,却是当下蜂农的真实写照。蜂农自身尝不到这项“甜蜜事业”的甜头,反而吃到越来越多的苦头,养蜂队伍必然会日趋萎缩。事实上,为了生存,有的养蜂人不再专心造好蜜,也开始做假了。专家揭秘称,现在有些消费者追捧现场摇蜜,认为可以保真,但事实上,有的蜂农会提前将混合好的糖水浇到蜂巢皮上,第二天再当着消费者的面摇出来,消费者也难辨真伪。

  如今“甜蜜的事业”充满苦涩和危险,必须对这个市场进行整治了。除修订完善蜂蜜产品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甜蜜的事业”要想真正甜蜜起来,还得靠行业从业者共同努力。只有产业链上所有的从业者都自觉抵制制假售假行为,不断提高质量意识,谋求转型升级,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才能摆脱困境,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