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张志华 梅园
//m.auribault.com 2016-09-12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时代境况与责任担当,决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近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

  毫不动摇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觉自信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相一致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讲话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强烈的时代气息,严谨的科学论证,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一论述,从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高度给出了科学的答案,对于促进我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历史与现实证明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虽然创立于19世纪,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时至今日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虽然诞生在欧洲,但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自传入我国以来,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成为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成功的实践。实践证明,不论面对怎样严峻的形势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能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塑造是广泛深入持久的,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其历史背景与现实存在而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主导着当代中国思想、理论、学术的发展,深深融入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念、规范、方法和话语之中。处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执政国度的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去揭示社会实践的本质与规律、总结提升我们党治国理政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创造的重大使命。时代境况与责任担当,决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近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只有牢牢把握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既包括推进的要求,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是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承担起的使命。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取向影响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盘和国家建设的稳定器。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法宝,其成果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然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永恒性的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当前,我们正在党中央带领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这一重要历史关头,面对新的形势和考验,我们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任务,就要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本身的创新与发展,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要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思想是变革的先声,是行动的先导。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就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作用,为加强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奋进力量作出新贡献。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只有准确把握、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才能带来思想理论的进步,进而引领和推动实践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基于“五个面对”中更好解决“五个如何”问题,就必须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群众实践紧密结合,毫不动摇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觉自信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既是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必须,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

  自觉担当是我国哲学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顺应时代要求,担当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

  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性的科学评价,也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待马克思主义所应持有的根本态度。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只有端正学风文风,不断学习研究,力求真学真懂,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才能使真信水到渠成。

  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所做的学问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每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替人民说话,为人民的利益著书立说,建言立论,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导向,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属性,秉承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就能够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保持思想理论学术的生命源泉,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量。

  解决好如何用的问题。“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在“用”的问题上下功夫,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发展而言,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努力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思考,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张志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梅园,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领导参阅》编辑部副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