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
王诚安
//m.auribault.com2015-07-27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 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这一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

  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今天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确立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概括地说,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歩“达到小康”,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并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过去过程性的表述更加凸显出目标性、意志性的表述。这一奋斗目标,细化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既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又立足现实、切实可行,向世人清晰勾画了实现民族复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一面光辉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就第一次明确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是“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是全面的。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根据这一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实现这一目标,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既要看速度,又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中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只有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求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看老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显著特征是“普惠性”,是绝大多数百姓生活在程度更高的小康状态,而不是笼统的“人均小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的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含义。”我国高度重视减贫扶贫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我们还要下大力气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从去年开始,国家把每年的10月17日设定为“扶贫日”,号召全社会共献全民爱心。现在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5年时间了,时不我待,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让全面小康“跑赢”贫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是过上“好日子”

  古人说:“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兴党兴国的标志,在于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是具体的、实际的,主要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同时现在的民生问题仍然不少,尤其是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就业质量、住房等领域的满意度还较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个更”表达了亿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对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者系省委党校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