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政绩不能靠材料“包装”
扶 青
//m.auribault.com 2018-02-08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岁末年初,正是各单位写总结、汇材料的集中时段。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在为此忙碌。然而,有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许多地方依然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思想影响,热衷表面文章,注水抄袭,甚至弄虚作假,让成绩单打了折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某些地区和部门不重实效重包装,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大搞“材料出政绩”,就是典型表现。年末写总结材料,理应盘点成绩、分析不足,但很多地方却把材料看得比实干重要,一门心思扑在上面:明明可以统一总结,非得一事一结,要有体例有文采,动辄几千字;明明一张表格就能解决,却流行做成精美的PPT,还要视频、照片等多形式传播。结果,工作压力层层下压,基层人员“一肩多挑”。“包装”得好,就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使该做好的工作没有做好,倘若“应付”,就会出现花拳绣腿,甚至层层抄袭、弄虚作假。不仅容易形成“重材料、轻落实”导向,还有可能将材料“注水”,这些东西足以造成负面影响是一定的。

  “材料出政绩”的现象持续存在,原因多种多样。有的领导干部要求不切实际,当地没有的工作也要写报告,导致材料造假;有的交接工作缺乏延续性,换一次领导,就要重新写一份报告;有的实际工作有主次之分,考核却不分主次。还有一种把材料比落实看得更重,真正做事的,如果没有形成材料,领导就不会重视,没有做但有材料的,反而可以“渔利”。其结果,就是催生了大量形式主义,“兵马”未动,“材料”先行;“实干不行,材料来补”。一项工作刚刚开始,“成果”就整理好了;任务才布置,“成效”就汇总好了;会议精神才公布,“经验”就总结好了……甚至,这种用材料“说话”、拿材料“邀功”的错误政绩观,进一步刺激了“材料出官”的念头,一些部门热衷于“秀材料”的背后,就是将年终总结、PPT视为具有高度表现价值的载体,好像做得越漂亮就越能赢得领导的青睐。

  种种“材料出政绩”的乱象背后,是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的跑偏,是政绩考核方式的不够合理,需要针对性解决。首先要真正突出问题导向。转变作风,不是看写了多少材料,发了多少文件,而是要看解决了多少问题。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揽镜自照,找找“四风”中的“我”,抓住主要矛盾,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查摆表现,寻找差距。其次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能仅仅停在材料表面上,而要善于听取群众对工作的看法,进行自我反思,重视群众的感受和评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关切的地方做起。第三要在考核方式上作出切实变化。比如,有的地区在日常工作中运用手机APP,要求基层工作人员实时上传开展相关工作的照片,有的地区强化日常实地督导,改变年终报告“一纸定胜负”的局面等,都是一些很好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查摆表现,寻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材料政绩”架空落实,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再次表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不松劲、不停步,才能持续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