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时代的读书人-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书库

变动时代的读书人

罗志田
2019-12-09 09:40:02  来源: 北京日报

  《风雨鸡鸣:变动时代的读书人》,罗志田著,三联书店出版

  中国的近代是个风云变幻的过渡时代。用梁启超的话说,“过渡相”的特点,就是前波后波,“互起互伏,波波相续”(《过渡时代论》)。在各种秩序全方位解体的时代,很多时候真是风雨如晦,个人“以一身立于过去遗骸与将来胚胎之中间,赤手空拳,无一物可把持”,只能徘徊彷徨于过渡期中。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很多文献不足征的史事,如果后之研究者总欲得出一个黑白分明的判断,还要尽量自圆其说,恐怕真如陈寅恪所说,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史事之真相愈远。

  变动时代也有其好处,盖社会的变迁无一息不在进行之中,承平之时,人多不会注意和记录各种细微的变迁,即使有心人也多具“常事不书”的意态。待若干年后看得出变化时,往事却已难以闻见了。而生于剧变时代的人就不同,像胡适、梁漱溟那一代人,一生中仅武装的改朝换代就身历三次,他们可能每天都感觉到与昨天的不同。年龄相差几岁的人,便恍若易代,难有共同语言。生在这样的激变时代,则常人也容易把变化记下来。当然,很多零碎的事实,若“不能通其前后而观之,则亦不过是一个一个小小的变动而已,并不觉得如何惊心动魄”(吕思勉《历史研究法》),最易为史家所忽略。只有不错过任何细枝末节,方有可能看到枝叶扶疏之盛。

  近代这个风云时代的构筑者很多,读书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群体。由于曾为四民之首,本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身处过渡时代的近代读书人,尽管社会定位和自我定位都出现了变化,一面对新的时世就感到困惑,但又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始终在两难的窘境下徘徊、调适并继续努力,真正是《诗经》所说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他们的故事多与读书相关,却又越出读书之外。本书讲述的,就是中国近代这一激变时代的读书人和读书事。

  第一组是相对宏观的通论,陈述近代时空转换下读书人身份认同的困扰,以及天下崩散之后他们在究竟归属于国家还是世界之间的踌躇徘徊。以后各组分别是个体读书人对时代的因应,大致按他们生活和事业的时间为次序。第二组是牵动晚清朝野的标志性人物张之洞、章太炎和梁启超,以及民初以自杀殉清而闻名于世的梁济。第三组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附带述及对当时中国影响甚多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第四组略述五四前后最能感染读书人的胡适,以及他和朋友梅光迪的早期交往。第五组是比胡适等稍年轻在当时却像差了一代的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人关系密切,对中国学术尤其史学的影响迄今不衰。第六组只有一位,就是自称不是学者却凭直觉成就了大学问的梁漱溟。第七组有缪钺、吴天墀和张芝联先生,附带一篇述及北大历史系两位老师的小文。第八组则是比缪钺等年轻一些的罗荣渠、隗瀛涛等先生。

  上面这些人不论身世隐显,都与学问密切关联。即使立功胜过立言的张之洞和威尔逊,也是所在时代和地域的学中翘楚。本书非学院写作,无意追求系统全面。所述故事或许惊天动地、荡气回肠,也可能不过就是一些细枝末节。但与他们相关的那些大小不一的行事,多少都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社会心灵。他们就是近代史的主体,近代中国激变的历程正可借由其人以明。

  过去人常说学问是天下的公器,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学问本是自己的事,现在却越来越成为“公事”了。孔夫子在春秋时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时风很为不满,说明那时出现了一个与前不同的倾向——以前的个人是自足的,“学为人”的目标就是“为己”;后来则一个人越来越需要外在的因素来证明自己,逐渐形成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态势。不幸这样的趋势不受改朝换代和意识形态转换的影响,日渐流行,到今日甚至使所谓“职场”中人要做点与“职事”无关的事都要真正“拨冗”始能为之。

  阅读才是写作过程的完成。这本介于“为人”和“为己”之间的小书本非“公事”,它能否有幸攀附于“公器”之骥尾,尚待读者定夺。书中的一些文字原是有注释的,初拟删去,不过出版社的编辑以为保留更符合原来的文风,于是适当简略而部分存留。其中一些文字是为介绍书籍而写,今仿网络风尚,将所介绍的书作为“延伸阅读”列于文后。

  (作者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推动“双创”活动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正在继续向前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这其中既有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导致的制度环境不佳问题,也有政策体系不完善、精准扶持不到位问题,还有创业质量不高、创业创新衔接不够等问题。

  • 发挥工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 更好发挥工会在社会治理中的支撑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智慧工会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把网上工作作为工会联系职工、服务职工的重要平台,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为全力推进工会网上工作向纵深发展指明方向。要通过智慧工会建设,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工会自我变革、创新发展,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