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善-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访谈

国家治理现代化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善

奉清清
2019-11-26 20:12:43  来源: 湖南日报

国家治理现代化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善

——访湖南省伦理学会会长、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李建华教授

  专家简介:李建华,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7届学科评议组(哲学)成员,浙江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南省伦理学会会长,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首席专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如何从不同角度深度理解《决定》的深厚学理、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近日,湖南日报记者就国家治理与现代伦理问题,采访了湖南伦理学会会长、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李建华教授。

  1 国家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实体,国家治理现代化始终离不开伦理道德的考量

  湖南日报:您好。早在2018年11月,您就主编出版了系列丛书《国家治理与现代伦理》。这套丛书,分别从政治伦理、经济伦理、文化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网络伦理六个方面阐发国家治理与现代伦理的相互作用关系与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再看这套书的出版,意义非同小可。请问您为什么要将国家治理纳入现代伦理的视野?

  李建华: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国家制度是否需要有道德的考量?我认为,这个问题是考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前提,不可忽视。

  首先,我们从国家这一实体的特殊性来看,国家是公共权力的承载者和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它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实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与“国”是两种最重要的伦理实体,传统中国社会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自组织形式,也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由家庭至家族再到宗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基本内涵,三者均以血缘为纽带、伦理为规范,对“家”的治理本质上就是伦理治理。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是“家”的放大,所以“国之本在家”,故“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伦理治理构成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本色,这是我们今天必须正视的。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中,国家是“伦理理念”的最高体现,因为它不但可以实现人的自由,还能使“个人利益普遍化”,进而达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伦理秩序。可见,无论从传统意义还是现代意义上讲,国家本身就是一种伦理实体,伦理道德是考量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并且制度好坏的社会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其次,我们从现代伦理与治理的关联来看,现代伦理是以“正义”为核心的价值规范体系,不但注重对美德伦理的汲纳,更注重对个体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人类整体的全方位规制。而治理的目标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一定的权力(权威)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准是规范化(公共权力的规范运行)、民主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治化(宪法和法律是治理的最高权威)和有效化(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这些标准本身就是现代伦理的内容,国家治理与现代伦理在价值上形成同源同构和互助互补的关系。

   2 如果说某种制度具有优势,一定是其在本质上体现了正义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正义的制度,优势由此而生

  湖南日报: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中华大地取得巨大成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请问,制度何以能产生“优势”?

  李建华: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就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这就是说,衡量社会制度好坏的最高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是正义的,制度优势只能从制度正义中产生。制度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从其现实性讲是对社会权利-义务关系的结构性安排。如果这种安排不科学、不合理,制度就是“坏制度”或者“恶的制度”,就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具备“优势”;相反,如果这种安排是科学的、合理的,制度就是“好制度”或者说“制度善”。又如何来判定制度安排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呢?只能是正义的标准,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就是实质正义。同时,正如制度有价值与技术(形式)两个层面一样,正义也有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程序)之分,当我们区分制度之善与制度之恶时,一定是实质(价值)意义的,而非形式上的;当我们说要完善制度时,一定是对社会的权利-义务结构性关系调整到相对较好的状态。所以,如果说某种制度具有优势,一定是其在本质上体现了正义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正义的制度,优势由此而生。

1 2 3 共3页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国企工会深化改革应处理好四方面关系

    工会要坚持增“三性”去“四化”的改革要求。党中央关于群团工作改革的重要决策,要求工会坚持“三性”,破除“四化”,回归工会工作本位,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和贴心人。

  • 人工智能发展下劳动者知识技能重塑的建议

    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模型建立的机器模仿人的思维、感知、认知和行动的表达系统,具有在广泛应用环境范围内实现特定目标任务的能力。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 新时代劳动竞赛的新模式与趋势探析

    劳动和技能竞赛的百年历程跌宕起伏,但未来光明无限,因为它是职工渴望的展示舞台,是企业期待的有利抓手,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新时代应积极探索并创新竞赛的机制、载体、方式、平台等,降低竞赛门槛,扩展竞赛领域,提高参与量和覆盖面,把最广大职工群众吸引到竞赛活动中来,实现“广泛开展”;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重点,设定目标、突出主题、丰富内涵、力求实效,实现“深入开展”;创新完善竞赛的组织领导、过程管理、绩效评估、奖励激励等机制,实现“持久开展”。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化工会组织党的政治建设

    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的领导是工会的优良传统,是工会工作的准则和具体要求,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和政治保证。工会组织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会工作各方面。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