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总书记的足迹·光明书屋】
作为蕴含大量治国理政思想的一部先秦著作,习近平总书记对《荀子》的引用之多在历代古籍中名列前茅。2015年9月22日在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都引用了《荀子·君道》中的“法者,治之端也”,分别强调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及联合国宪章和一系列国际法对于国际秩序的意义。
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荀子·大略》中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说明领导干部不断学习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此外,“民齐者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古语,都出自《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重要的儒学著作。虽然是儒家著作,但因对道、法等家都有涉及和影响,《荀子》被誉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生于战国末期的荀子批判地吸收和总结了孔孟思想,重新分析了儒家的人性论、天人论,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他的说理气势浑厚、鞭辟入里,思想前后一致、自成体系。在性恶论的前提假设下,荀子高度认识到了隆礼重法、教化为先的重要性。他提出,君子是法治之本,君子们要在向善的道路上“学不可以已”,一刻不停歇地学习。
“隆礼重法”是荀子治国之道的第一要点。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荀子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这样就把“礼”和人的基本欲望紧密联系起来,对“礼”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做了最好的说明。只有运用好“礼”,对人的欲望加以规范,人的欲望才能更好地得到满足,而且大家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便是荀子所说的“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渐义者其国乱”。通过“礼”来节制和引导人的欲望,荀子最终希望人们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在尊崇礼制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法制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认为,法的作用发挥需要以君子为条件。“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他提出,君子和法制的结合是良法善治的保障。所以《荀子·君道》里说:“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隆礼并崇尚君子法治,有其独特的实践价值。
而培养君子的途径,就是劝学和修身,所以《荀子》第一篇就是《劝学》。梁启超说读《荀子》应该先读《劝学》,以观其大概。可见《劝学》在《荀子》一书中的重要地位。《荀子》在开篇两章《劝学》和《修身》中提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等观点。在他看来,学行实践是进步的动力,存善与自省是完善自我的方法。通过学习和修身,人们可以成为德行完善的君子。
相对于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荀子提出“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的观点,强调官员不断加强学习的重要性,这是很有见地的。在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今天,各级官员尤其是相当于“政务官”角色的各级主官,尤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跟上时代变化,“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的劝学、修身等思想,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
(作者:江露露,系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讲师)
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浅论 | 2014-07-16 |
厚德重法,彰显法科的时代品性 | 2014-07-16 |
黄蓉生:“隆礼重法”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 2014-07-16 |
黄蓉生:“隆礼重法”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 2014-07-16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2014-07-16 |
以良好家风弘扬核心价值观 | 2014-07-16 |
继承和弘扬三晋优秀法治文化 | 2014-07-16 |
毛丰美精神深受厚重文化滋养 | 2014-07-16 |
在全社会构建合作理性尤其重要 | 2014-07-16 |
荀子社群观探析 | 2014-0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