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三、在全球化无处不在的今天,“伊斯兰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殃及了全世界。中国也应做好准备,应对这一挑战。
宗教社会学家彼得·伯格(PeterBerger)在他的著作《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主题与变奏》中分析了欧洲和美国迥异的宗教状况,并指出了世俗欧洲在面对涌入的大量伊斯兰人口时所面临的困境。
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知识分子和民众都基本上实现了世俗化,教会凋敝,缺乏面向社会基层的组织建构能力。而美国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宗教改革,尽管知识分子之中不乏无神论者,却必须小心地与信教大众共处。美国建国时就规定政教分离,教会只能像创业企业那样从基层着手,吸引教众稳步发展。南北战争后,在美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宗教组织学会了依照工商企业的模式发展壮大。
世俗化的欧洲在面对传统的伊斯兰近邻的挑战在于,新移民希望像在原先居住的国家那样,在新国家获得宗教教育、社区生活的空间和自由。这引起了原住民特别是知识阶层的警惕及反制,后者推动各项立法,严禁公共场所出现前者希望看到的传教等宗教活动。
在全球化时代,信息更加开放,人口流动加剧,但是欧洲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并没有加强,宗教也没有变得更加包容。这一切都导致了“伊斯兰国”主导的恐怖事件的爆发。
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者,不可能对中东事务置身事外。但鉴于这一地区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关系,应着力做好基础的政策研究,为制定务实、高效的外交政策做有力支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中国应该更加重视中东政策。美国《赫芬顿邮报》5月25日发表题为《中东北非迫使中国重新审视长期政策》文章,认为中国需重新审视中东、北非政策,置身事外已不可能。实际上,目前中国在中东事务、巴以冲突问题上尚不具备主导能力。但在美国主导能力不断削弱的情况下,中国也应看到自己的优势,在相关问题上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2.加强对伊斯兰教的研究。这种研究应该是动态的、相互关联的。结合国际形势,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来研究、评价伊斯兰教。在学术层面,应该深入研究伊斯兰教的思想文化形态,发现其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及价值所在。在政治层面,研究宗教作为社会团体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群体和民族的影响,分析伊斯兰教在不同社会政治处境中的走向。
3.研究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应立足于对伊斯兰教的积极引导,促进其与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的全面适应和深入融合。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