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5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伤亡惨重,影响巨大。特别是去年11月份的巴黎恐怖袭击案,被认为是“9·11”后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再加上10月份的俄罗斯客机在西奈半岛的坠机事件,该组织已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恐怖主义浪潮。
与一般的恐怖组织不同,“伊斯兰国”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控制地盘和向西方发动恐怖袭击,而是为了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这也使得该组织在短时间内难以根除。伴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世界范围内人口流动的加剧、贫富分化的加深、民族主义的抬头,欧洲的不断世俗化和人口的锐减,伊斯兰国的迅速壮大表现出一些引人关注的新特点。
一、“伊斯兰国”最危险之处在于以宗教暴力为内核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传播,而互联网在技术上的保障更使这种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如虎添翼。
“伊斯兰国”的最终目的并非简单的政治博弈,在宗教层面,它宣称自己是安拉钦定的圣战者;在现实层面,“伊斯兰国”也有对后现代社会的哲学化解读,他们宣称“所谓现代社会中的人,只是所谓现代生活的奴隶,被工资、工作、消费欲望、低俗的娱乐欲望所左右。去除这些外在东西,他们的人生并没有存在的意义……”,这套理论直击现代社会的最大病灶———精神空虚。
互联网也成为该组织使用最普遍的传播工具。除了使用它招募成员,“伊斯兰国”还利用它发动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攻势。据法国《费加罗报》2015年1月16日一篇题为《为什么网络是恐怖分子的理想武器》文章报道,该组织针对年轻男子的宣传是战争视频,以激发他们的“战斗欲望”;针对年轻女性的宣传则更加“人性化”:战争给叙利亚平民造成伤害的照片、采访以色列枪口下幸存的巴勒斯坦儿童。圣战分子还会在网络上使用加密软件,交换秘密信息。
除此之外,他们还出版了制作精美的官方杂志《大比丘》(DABIQ),这是一本超越世俗和国家的神学观点主导的杂志。编者运用熟练的拍摄手法,把恐怖分子包装成为战争英雄,同时也包含了温馨的世俗宣传——杂志设有专门的板块介绍“伊斯兰国”的公共设施建设,免费医疗和子民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一些中东国家经济的凋敝和贫富分化的加剧造成了宗教教派和民族矛盾的升级,再加上某些大国的干预,导致了这一地区的日益混乱和“伊斯兰国”的不断壮大。
2015年1月德国《国际政治与社会》杂志网站发表了约旦王子哈桑·本·塔拉勒的一篇题为《从“伊斯兰国”的胜利得出的教训》的文章。他认为“伊斯兰国”和其他破坏分子的猖獗是因为缺乏民族统一而导致的国家领导失败,伊拉克和叙利亚政府通过裙带关系和相互诽谤诋毁而不是民族团结来保障他们的权力。当公民不能指望他们的政府保障安全与法治的时候,他们就转向已有的种族或宗教机构。
另外,造成这一局面也与该地区国家内部各阶层的长期割裂有关。
在许多中东国家政府与民间,精英与民众之间依然存在不可弥合的沟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一方面,王权专治和威权政治仍然大行其道,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权利自由虽然写进宪法却没有很好地推行。另一方面,一些接受西方教育的穆斯林精英控制着国家的核心机构,他们按照西方的模式来改造传统国家,虽然在初期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并没有惠及穷苦的下层民众,贫富分化严重,下层人士对现代化模式产生了质疑。
大国的干预也打乱了该地区原本的发展步伐。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发动了两次海湾战争,但最终使自己陷入泥潭。他的通常模式是通过直接派兵或武装反对派组织,以压倒性优势的火力,在摧毁当地政府结构后抽身离去,任由这个国家自生自灭。但消灭独裁者和建立民主并非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