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道法自然”的本义和现代转化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路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家以一种全息的思维方式,把宇宙看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维持整体性平衡,使万物协同发展。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在这种系统观中,和谐的人生与社会应是“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再现。照此思维看,从“自然的和谐”出发,健全社会模式的各环节方可依次得以展开。由此,“道法自然”便从自然领域转进到社会领域。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对于道家自然观的科学精神,在西方亦有不少知音。李约瑟对道家更为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观给予很高评价:“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剂学都起源于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道家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有着头等重要性,并有不少东西可以向世界传授。”美国科学家卡普拉进一步指出:“为了获知‘道的特性’,道家发展了凝神体察自然的方法,这种方法基本是科学的。只是由于对分析方法的高度质疑,使其没能建构出自己的科学理论。然而,把对自然界精细的观察和强有效力的神秘主义直觉结合起来,就使道家圣贤获得深邃的洞见,并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道法自然”与绿色发展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它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迥异于西方把人和自然视为对立的“外在关系”。“道”是必然性的普遍法则,渗透于宇宙万有之中。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这种自然法则的支配。和谐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一种结果,和谐人生就是在各种关系中按照这些自然法则生活的过程。各种不和谐现象之所以产生,都源于背离自然。以身心健康而言,离自然越近,则离疾患越远。面对当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种危机,我们不能不赞叹“道法自然”的智慧。这种观念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便已考虑到获取的前提,并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残酷地破坏着自然,自然也无情地报复着人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取消。”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给世人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而人类再也无法承受生态恶化的报复,这造成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种种紧张。时至今日,汲取“道法自然”的智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已显得非常迫切。“道法自然”注重天人相合,并非让人削足适履地消极适应环境,而是要“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亦即掌握客观规律而预先防范,由于采取的措施符合天道,因而不会受到违反自然规律的惩罚。而当天灾人祸突如其来降临后,亦遵奉天地消长变化的规律,应机而动,转危为安。
《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所诠释的正是“道法自然”的上述含义。“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来合道行动的“无不为”:遵循自然规律而行,是“辅万物之自然”的“无妄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为无为”。藉此使天地万物顺随本性而生,各得其所,以达成无为而成的效果。在国际汉学界,李约瑟纠正了以往对道家“无为”的误读,解释为“不作违反自然的事”。卡普拉解读为:“‘无为’不是指禁绝行动,而是不要采取与正在运转的宇宙进程不相和谐的行动。”李约瑟也是在此意义上指出:“能够实践无为,意味着要通过本质上是科学的观察来师法自然,这对中国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至为重要的开端。”道家自然观在西方的流行,也日渐引起了中国当代学者的关注,这种文化自觉使得生态自觉成为可能。
我们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适当加以引导、调整和改造,将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参天地之化育,上下与天地同流”,方为“道法自然”天人和谐的最佳状态。正像卡普拉在《转折点》中所说:“在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中,道家提出了最深刻而精彩的生态智慧:强调所有自然和社会现象既是一根本的整体,又具有动态的特性。”这表明人类更应从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文关怀角度看待自然界。“亲近传统,回归自然”既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语汇,更是一股不容回避的世界潮流,是社会与时俱进的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我们不但要把“道法自然”的智慧化入个人的修养和生活中,而且要运用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划中。绿色发展对自然法则遵循“服从——认同——内化”之法,从而建立绿色规则,树立绿色信念,成就绿色之道。以“道法自然”传统为思想渊源的绿色发展观,既符合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也顺应世界环保潮流,对于化解环境危机、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孔子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今天不仅要传承“道法自然”的智慧,还应将之发扬光大,奉献给世界。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观点摘编:老子“道法自然”之本义 | 2014-01-13 |
老子之智慧与曼德拉精神 | 2014-01-13 |
崔存明:天人相参,中国文化的智慧 | 2014-01-13 |
“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 2014-01-13 |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传统生态智慧 | 2014-01-13 |
太极拳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 2014-01-13 |
以绿色化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 2014-01-13 |
【醉中国·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道法自然 | 2014-01-13 |
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转型 | 2014-01-13 |
先秦诸子大智慧 | 2014-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