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小镇青年是我一辈子抹不去的标签
//m.auribault.com 2016-08-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我怕闷 怕一天重复了一生

  小镇青年火了!他们频频成为文学作品、影视片和新闻报道的主角。很多小镇青年已是城里人,他们把自己的乡愁和迷茫融入对小镇的记忆;而仍然留在小镇的年轻人,有的想要逃离小镇,有的则享受小镇的闲适、稳定和安全感。城市是包容和多元的,赋予进城的小镇青年实现理想的空间。而在小镇上,似乎每个人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生活。小镇青年身处时代漩涡之中,他们为呼吸自由空气离开小镇,又因躲避压力而怀念小镇时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在迷茫中奋斗。

  第一次对“小镇青年”有模糊的认识,还是因为电影《孔雀》中张静初饰演的高卫红,那个热爱音乐、浪漫倔强的女孩,尽管生活在一座闭塞的小城,却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我一直觉得“小镇青年”这个“称号”,隐隐地诉说着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以及为理想而努力的挣扎。几年之后的今天,“小镇青年”居然在舆论场里火了,火得有那么一点儿文艺,又有那么一些争议。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小镇青年”应该是“来自小县城或者乡下的青年”,他与“城市青年”是有严格分野的。知乎上,有人在提问“小镇青年和城市青年三观的差别在哪里,小镇青年在大城市如何做回自己?”很多“城市网友”不屑这样的问题,“‘做自己’和‘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不明白,一个人试图摆脱之前的“环境影响”渴望融入另一种生活时,所面临的迷茫。

  其实这也不光是中国“小镇青年”的问题,那部荣获多项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布鲁克林》不也讲述了同样的困惑么?爱尔兰小镇的艾丽斯有个舍得给她支付未来的姐姐,送她到纽约的布鲁克林闯荡,一路替她保驾护航。但作为一个小镇青年,融入大城市的路程还是蛮坎坷的,从聊天到打扮化妆都要从头学起,学吃意面,度假要买墨镜、泳衣,装备在增加,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人生经验也在慢慢积攒,夜校会计证书顺利拿到……度过大城市的各种不适应之后,布鲁克林成了艾丽斯重启人生的风水宝地。

  那些在城市里长大的青年,有时候很难明白城市为何如此吸引“小镇青年”。 一个人拥有怎样的生活,和他在什么样的地域背景下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很多拥挤到城市里来的“小镇青年”,他们未必要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逃离“小镇”,有时是在逃离一种精神压抑;逃离“小镇”,也是为了获得一种更为舒展自由的生活。

  前段时间我回过一趟老家,和中学时的几位同学小聚。饭桌上大家讨论的几乎全是和“成功”有关的话题,而那些所谓的“成功”,却仅仅局限在你在单位有没有混到一个什么职位。人近中年,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没有任何职级的科员,那是多大的“失败”?

  突然之间我发现,在小城镇里生活的那些昔日好友,比在大城市生活的我更渴望“成功”。人们在讨论“大城市为何更吸引‘小镇青年’”时,常常会说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如何多,但我却更在意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那种可远可近的疏离感,以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我很庆幸自己当年有机会“逃离”了小城镇,当年大学毕业时我铁了心要在“大城市”里找份工作而不要回到小县城,因为担心一旦回到小县城,你未来的每一步都会被人指指点点。在一个“巴掌大”的地方,所有人都朝着一个方向生活。他们更在意你生活的方式是否“正确”,而不在乎你生活得是否舒展开心。而在大城市,你至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日子,没有太多人在意你“怎么活”。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大城市里,自由职业者也算是“职业人”的一种,而在小县城里,很多人会觉得自由职业者是“无业游民”,是混得很惨的人。我反感这种狭隘,并抗拒被这种狭隘的认知所指指点点。

  至上励合的那首《小镇青年》里唱道,“你怕闷,怕一天重复了一生/握着票根,没写下回程。”谁说逃离小镇的青年一定是为了追逐成功呢?或许他们更多只是为了逃离那种“闷”的闭塞。对于那些有心“找自己”的年轻人来说,大城市至少可以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而在小城镇,他们并不主流的生活只能成为别人饭后的谈资。(陈方)

1 2 3 4 5 6 共6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