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电影市场需要冷静下来
许云泽
//m.auribault.com 2016-08-17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今年的电影暑期档原本被寄予厚望,但交出第一份成绩单后令人大跌眼镜。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的数据,截至7月31日,全国电影单月总票房约为4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55.1亿元减少10.1亿元,降幅约18%。这样的表现,使得不少人对于2016年“票房定破600亿”的口号瞬间失去信心,直接承担票房盈亏的影院更是一片默然。

  暑期档的票房表现不是突然滑坡,而是承袭了今年上半年以来整体疲软的票房态势。比如,2015年的4月单月票房是41亿元,而2016年4月单月票房只有31亿元,暴跌24%多。据称“破10亿绝非难事”的2016年“五一”档,实际票房只有6.57亿元。而2016年二季度则比一季度下滑了32%左右。

  实际上,如果我们跳出“2016VS2015”的对比分析,纵观历年电影票房成绩单,就可以看出,真正不寻常的年份恰恰是2015年。即使是在国内电影市场票房价值保持年均25%增速的红利期,2015年接近125%的涨幅也是极其惊人的。一方面,票务电商砸钱进行票房补贴的做法去年达到一个极值,票务在线化率高达80%左右,这表示2015年的票房成绩有很大一部分泡沫,并不能真实反映电影市场的供需关系和收支关系。

  在《叶问3》涉嫌虚假票房事件过后,票补戛然而止,并没有给市场留下缓冲期,习惯了票补操作法的票务方和影院都毫无准备,观众的消费模式也没能有效重建,直接反映在票房上的断崖式下跌是必然的。但这在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挤出泡沫后,国内电影市场真实的消费水平或许本该如此。

  另一方面,仔细分析一下今年的电影市场供给,原本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公司,如华谊、博纳等老牌电影公司主投主控的产出,反而不如一些中小影视公司。市场资源集中度的进一步降低,对于票房即时表现必定带来不小的影响,因为创作和制作的多元化逐渐培育了观影和评价的分众,昔日一家独大的“爆款”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伪爆款”,已经很难复制。另外,今年上半年的片单当中,明显直奔票房而去的作品比例有所下降,像《火锅英雄》《路边野餐》等影片就开始了票房评价体系以外的探索。

  相较于对暑期档票房数字的纠结,这种探索才是真实而有益的。今年6月,在上海电影节的论坛上,关于中国电影黄金时代即将来临的言论振奋了不少人,也引起很多质疑。所谓“黄金时代”,当时指的是国内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票房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及暑期档的表现,给这个“黄金时代”泼了点冷水,但这恐怕不是坏事。过热之后,国内电影市场需要在这个暑期冷静下来,重新面对真实。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