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如何解读苹果的“中国元素”
薛世君
//m.auribault.com 2016-06-17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日前举行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元素”备受关注——iPhone可以拦截骚扰电话了,苹果高管们说出了“滴滴”“点评”这些中文词汇,中文“书”和“好”以及杭州渔民出海捕鱼的场景出现在演示屏上……更早以前,苹果iPad“你的诗篇”系列广告就首次完全地融合中国元素,将中国的电子音乐搬上苹果的舞台。种种迹象表明,在苹果的棋盘中,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

  苹果公司对“中国元素”青睐有加,只是“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广刷存在感的一个缩影。在极具文化标杆意义的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近年来也是一路走高——从动画片《花木兰》的中国故事,到《2012》中方舟的“中国制造”,从《地心引力》中的乒乓球拍和天宫空间站,到《火星救援》里中国宇航机构的高风亮节,以及《钢铁侠3》推出“中国特供版”,乃至《环太平洋》《变形金刚4》《魔兽》这样的大片上映时,中国票房甚至逆袭了北美票房。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到中国取景,越来越多的华人明星在好莱坞大片中“刷脸”,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公司参与国际制作……

  另外,唐装旗袍、盘扣褂子、红色绸缎、金线刺绣等“中国元素”成为国际时装界的一抹亮色,水墨书画、祥龙玉凤成为珠宝展上的尊贵符号……随着中国国力的与日俱增、经济表现的可圈可点、国际形象的日益提升,世界对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视,对中国文化越来越亲近,“中国元素”的全面开花几乎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但是,从“中国元素”受热捧的欣喜中冷静下来,在自豪于中国市场足以呼风唤雨的同时,我们似乎也摆脱不了一种尴尬——“中国元素”的走红,更多情况下是符号化、碎片化的零星借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趋附和市场迎合,而我们期待的,则是整体性、普遍化的精神融入,是一种文化归附和价值认同。

  比如,苹果公司青睐“中国元素”,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好莱坞电影青睐“中国元素”,是因为中国电影票房的惊人增长;国际奢侈品行业青睐“中国元素”,是因为富起来的中国人有着惊人的奢侈品消费能力。人家千方百计讨好的,说白了只是这个急速扩张的市场。

  在好莱坞电影中,对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家庭观念的表现,是无孔不入式的,是潜移默化的,但是那些点缀其间的中国外景地、文化符号、客串明星,以及植入的中国产品广告,是否足以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很多中国文化符号,只是被当作抢占市场的工具,而原本,这些文化符号理应成为体现和宣扬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

  当然,从把文化符号当作市场工具,到真正的沉浸于文化氛围,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实,莫言获得诺奖提升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全球汉语热如火如荼、汉服经常在世界顶级T台走秀、中国美术世界画展频频亮相……包括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这些文化现象一再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崛起不是幻觉,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