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网络语言并非都是肤浅的,经时间淘洗,网络语言的精华会留下来。不少网络词语颇有意蕴,反映了年轻人的精神状况。
网络语言进入词典会损害汉语纯洁性?近年来,如此质疑不绝于耳。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的调查显示,89.6%的受访者会频繁接触网络用语,66.9%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57.5%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62.1%的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词汇收进词典。
虽然人们对网络语言的“容忍度”在不断提高,但依然有很多人以“捍卫汉语”立场批评网络语言“入侵”。将新词写入词典,就意味着将其经典化,进入了规范词的序列。其实,我们没必要对“生猛”新词大惊小怪,网络语言进入词典是语言发展的趋势,不仅不会损害汉语本身,还会助其与时俱进。
人们早已熟悉“古老”并至今仍在使用的网络用语。“斑竹”“灌水”“楼主”“菜鸟”这些网络流行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很多人还没“触网”。进入新世纪,中国网民人数激增,如今已将近7亿,其中多数是年轻人。追求时髦、好奇、有创造力是年轻人的天性,在青年网民的推动下,网络语言“走红”是必然的。如今,很多过去不上网的中老年人也玩起了微信,也接纳了网络生态下孵化的新语言。
网络语言并非都是肤浅的,经时间淘洗,网络语言的精华会留下来。不少网络词语颇有意蕴,反映了年轻人的精神状况。比如,“?濉弊衷?009年前后特别流行,本意为“光明”,但在网上成了表达“郁闷、无奈”的意思。年轻人要释放压力、但又不想散布戾气,便可采用这个形状可爱且内涵丰富的字。
网络新词也是网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造词方法和经典词语一样,或来自典故,或通过简缩、变形。比如,“打酱油”“躲猫猫”“战五渣”“快到碗里来”等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同样是表示无奈,“呵呵”“然并卵”“十动然拒”“城会玩”等词来自变形或缩写。一些词不仅在网上被使用,还进入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即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也曾经是遭到质疑的新词、怪词。比如,“社会”“政治”“阶级”“经济”这些词都来自外语,是日本用汉字翻译西语的成果。互联网文化也给汉语带来类似的变更,面对新事物的冲击,理应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固步自封反而有损汉语的博大和兼容。
中国新型城镇化遐想(下) | 2014-02-25 |
国家文化主权的城市担当 | 2014-02-25 |
语言,该规范就要规范 | 2014-02-25 |
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 2014-02-25 |
“两学一做”——大众化的理论教育 | 2014-02-25 |
英美主流媒体如何对待低俗网语 | 2014-02-25 |
不必对高考禁用网络语上纲上线 | 2014-02-25 |
规范化考试拒绝网语“倒灌” | 2014-02-25 |
遏制校园欺凌须抓常态抓长效 | 2014-02-25 |
理论周刊(第237期) | 2014-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