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以三大动力推进城市大发展大繁荣
郭先登
//m.auribault.com 2016-06-29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城市要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的“火车头”作用,更加需要通过全面推进改革形成强大动力;更加需要通过提高科技贡献率形成强大动力;更加需要通过文化强市形成强大动力。青岛作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在实践中要不断增强推进城市统筹发展的三大动力,形成城市大发展大繁荣新局面。

  一、牢固抓住结构性改革这根主线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已经带给人民巨大的红利,改革开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动力。站在城市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城市改革是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城市实现五个统筹发展的题中之义在于改革的力度有多大,推进五个统筹发展的强度就有多大。城市改革需要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努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需要把握好顶层精准设计和路线图,注重各领域基础性改革,注重改革举措配套组合,实现各领域基础性治理制度不断完善,建立完整性改革体系,牢固抓住结构性改革这根主线。

  城市牢固抓住结构性改革这根主线,需要遵循改革规律。坚持全局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现阶段特别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市要在国家吹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结号声中,抓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培育发展新动能,创造新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城市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规律,把要素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平台、企业和项目,实现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有效利用,以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错配、难配和低效配问题;核心是通过创新,矫正创新要素配置扭曲的问题,加快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增长点,创造新供给;运作模式是以改革新境界,加快推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金融产品发展,形成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投融资新体制与新机制,让新能源、新环保、新服务等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运行手段是加快“五证合一(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一照一码”的改革步伐,最大限度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最大程度解放生产力。

  城市牢固抓住结构性改革这根主线,需要层级政府切实增强执政能力建设。主要聚焦点:一是层级政府要按照建设高效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廉洁性政府的基本要求,使政府行政行为的全过程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二是坚决取消一切束缚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权力,坚决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烦琐手续,精简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三是层级政府要增强大局意识、看齐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坚决向不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等行为亮剑,严格绩效考核。四是强化层级政府对新知识新经验的学习运用。五是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加快建设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和项目库,实施规范化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范围扩大到所有层级政府。

  城市牢固抓住结构性改革这根主线,需要在牢固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根主线的同时,密切关注消费侧结构性改革的态势,把握好城市收入结构同消费结构、需求结构、价格结构、生产结构在一个平面上重新进行结构比合理排列的改革。城市要特别关注优化收入结构主要表现为强化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城乡居民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问题。

  二、高度重视科技对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驱动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已经进入把创新作为动力之源,用创新缔造中国高度,用创新成就中国深度,用创新创造中国速度的新常态化新时期。新时期城市抓科技创新就是抓发展,谋科技创新就是谋未来。大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3%,2020年发展目标是达到60%以上;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超过70%.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发展已经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重大推动力;城市科学技术发展必须与城市改革密为一体,才能不断创新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城市科学技术发展始终融合着城市的文化元素,城市实施“文化强市”与“科技强市”战略的统筹实施,形成了城市发展巨大推动力。

  聚焦点一,创新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要求。一是城市要围绕强化科技支撑力、构建高效能的城市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先发优势,建立拥有强大人力资源的科技创新人才运行中心。该中心应以强化知识产权为核心,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形成科技人才引进与输出源泉。青岛市为建立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人才运行中心,从城市最具有科技人才优势的“海洋人才+”出发,充分发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兼具的行业特色优势和区域性技术转移集聚优势,打造国家中高级海洋科技性经理人和科技服务团队为主体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基地按照人才与创新双核驱动理念为指导,全方位指向政、产、学、研、金、用、介、孵、创等各方对技术转移、科技服务人才的需求,形成以十大创新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培养培训体系。二是以“非对称科技杀手锏”理论为指导,以关键技术突破为导向,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制,建设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核心的公共研发平台,提高承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建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产业集聚基地为主要依托,建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的公共技术平台,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城市间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创新培训基地、联合创新实验室、联合创新教育平台,从根本上改变单打独斗搞创新的旧局面,形成千军万马齐创新的新局面。三是完善企业产学研一体化运行体系,使之成为城市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成为城市应用性技术研发名副其实的主体;更好发挥技术创新联盟作用,采取自由职业研发顾问公司、政府支持的研发设计机构、院校工作室研发、企业研发设计部门等运行模式,形成多元的、动态的、系统的、集成的科技创新新模式。

  聚焦点二,集聚科学力。推动现代城市发展最原始的主要驱动力是科学力,这样城市要不断提高集聚科学力水平,以现代前沿学科为引领,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的完全融合,打造城市以“互联网+”为基本特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科技创新中心、新型科技创新示范城区、大科学推进中心等。城市加快集聚科学力,需要不断提高追踪世界最新科学成果的水平;不断提高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适时转化为应用性技术的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偏重应用性技术研究,而忽视基础科学研究的问题,真正实现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并举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命题。

  聚焦点三,抓住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发展机遇。人类正在开始从IT时代走向DT新时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使传统的“条数据”向“条块数据”融合为一体的新阶段跨越,标志着大数据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成为新时代发展不可替代的、“价值堪比石油”的新能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和竞争力。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之后最具突破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一个峰点,是具有时代标志的最先进的生产力之一,它代表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最新发展趋势,孕育着以新应用技术为支撑的新业态的产生与发展。大数据时代,国家间、城市间竞争聚焦点正在从对资本、土地、人口、资源、能源的争夺转向对大数据的争夺;正在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践会证明,争夺焦点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全球战略格局、国家安全体系、国家治理架构、资源配置模式等产生重大的变革。城市要以完善云计算平台建设和加强大数据智能应用为切入点,着力建设战略性共有云平台,构建成大数据智能应用生态;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聚焦点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青岛需要加大聚焦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吸引越来越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具有重大引领水平能力等创新创业人才,彰显城市科技兴市新形象。

  城市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别需要加快促使越来越多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着力营造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土壤,培育“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打造占据细分市场的“小巨人”;着力促进小微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小微企业总量持续扩大、效益持续提升、贡献持续增强,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长期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现代城市发展的全过程鲜明地彰显着文化的元素;表现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与科技、文化日益紧密地融合,形成了 “改革文化”、“科技文化”、“经济文化”等新概念。

  城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根基,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为抓手,形成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人文推动力;需要落实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求;需要充分重视城市文脉的连续性,任何一座城市都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现代化城市基本属性是历史在现代得到延续,现代为延续的历史打下新的根基。

  城市要以“五个统筹”为指导,牢固树立“保护为先、次后开发”的观念,全方位不断提高保护文脉的能力与水平,保护好城市特色、历史文脉和积淀的丰富人文信息;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对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等列入旅游项目工程的,必须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必须坚决杜绝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的问题发生。城市要通过创新区域共享成果的调整保护原则,保护好体现历史文脉的山、水、城、田、海的整体城市格局;要创新保护与利用老厂房、老场区和有价值文化遗产的工作,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结合新建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工作的进展,建立一批能够集聚生态力量和绿色力量的专业或行业博物馆、文化与展览中心等;要以城市自然景观、建筑风貌、公共空间为重点,以传承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为目标,强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城市要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中,建立建制市整体风貌格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名乡名镇名村名寨名屯——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层次综合保护体系,通过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合到城市风貌中,形成独特的城市性格和品质;形成本土特色与国际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以强大的文化推动力建设魅力人文之都。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