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以“工匠精神”传承非遗
余国鹏
//m.auribault.com 2016-04-06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其实,不只是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传统中走来,流淌着工匠的“血脉”,相应的传承保护工作也应该大力倡导“工匠精神”。从云南来看,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已列入“非遗”名录,在保护传承的新形势下对“工匠精神”有着更多渴求。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精品佳作的决心和追求,需要巨大的耐性和毅力。作为“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直接承担者,非遗传承人一般很早就开始了跟随学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不具备“工匠精神”就无法达到“而其见愈奇”的境界,也实现不了从99%到99.99%的飞跃。笔者曾经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拜访过一位打铜匠,他完成一件作品动辄需要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只为达到最理想的成品形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坚持这种工作态度绝非易事,除了社会的认同和相关体制机制的保障外,最关键的还是非遗传承人心里那盏精益求精的明灯不灭,追求精湛技艺的意识不丢。

  近年来,云南产生了数百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各个项目都有对应的传承人,还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建立保护传承基地,以“非遗”为基础的文化展演项目正不断走向国内国际舞台。但瑜不掩瑕,当前我省部分“非遗”项目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下降,传承乏力;部分地区给“非遗”项目注入过多不协调的“时尚元素”,使其走形变味;再者,认同、尊重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不足,不少非遗传承人被认为“跟不上时代”……如此等等,昭示出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亟待努力的方向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凝聚了无数工匠的心血才铸成今天的成果。做好“非遗”的传承保护,管理部门首先要带头尊重“工匠精神”,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为非遗传承人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和社会氛围;此外,传承人还当注重自我修行,精心锤炼精益求精的技艺,尽心追求相关领域的极致,少些急功近利,多点务实进取,从自我做起,持续推动“工匠精神”的传承,如此才能在保护好“非遗”的同时,奉献出真正的精品,也实现自我心灵境界的提升。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