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标本兼治
徐莉 张昭阳
//m.auribault.com 2016-03-01 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春节期间,因为父母即将外出务工,成都邛崃某村一个7岁男孩死死攀着车门不让他们离去,并哭喊说:“你们不能这样对我!”这一场景被人抓拍并上传网上,近日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你们不能这样对我!”这句7岁男童对父母的呼喊,被一些网民视为留守儿童向全社会发出的质问和呐喊。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这些儿童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他们与父母的相聚,往往只能是一年一度短短的春节几天,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父母返城,孩子继续留守,亲情再次被撕裂,每一年在每一乡村,都在上演上文列举的那一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首先是人伦情感教育残缺而导致的人格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陪伴和参与是儿童精神健康发育不可或缺的要件,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因为被遗弃感和缺乏安全感,普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人格扭曲倾向甚至违法犯罪等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留守儿童问题,其次是监护不力导致的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和新一代劳动力素质问题,大多数农村学校本来就存在教学条件、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而被委托的隔代监护人因为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导致不少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现象,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据专家推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在60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很多大国的人口总量。鉴于全国留守儿童的数量规模之大,有学者指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甚至会影响未来中国的发展质量和前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就是在关心未来中国的国运。“你们不能这样对我!”这句话不是煽情的新闻噱头,而是60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的集体心声表达;不是孩童幼稚的气话,而是来自国家未来满怀忧患和沧桑的仰天长叹!全社会都有责任严肃认真地倾听和面对。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就业、“三农”、教育、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既需要根本性的结构性改革和体制创新,也需要应急性的政策完善和管理加强。从根本解决之道上看,“父母陪伴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这就既需要借助推进城镇化吸引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使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团聚;同时也需要尽快破除户籍、学籍管理等制度壁垒,为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生活、学习创造条件。从应急性解决之道看,则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同时还应该在留守儿童占比较高的地区,鼓励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将监护责任尽量向更具一定专业能力的学校转移。

  值得欣慰的是,就在今年春节即将结束、无数留守儿童又将与父母惨痛离别之际,我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第一份系统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在成都邛崃那位留守儿童震撼性的呐喊中应声出台了!《意见》确立了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的工作原则,除了提出要强化治标性的保障措施之外,还从完善关爱服务体系等长效机制提出指导意见,更明确了要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双向努力,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也正因为这种紧迫性,《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使“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