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基础-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财经

筑牢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基础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9-12-11 07:17:38  来源: 经济日报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为进一步夯实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基础给出了发力的方向和路径。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重大基础性改革迈出关键步伐、向纵深推进,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突破……一系列制度建设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充分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操作性,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这些宝贵成果和经验需要继续坚持、巩固和持续深化。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们还需要跨越更多关口,进一步解决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性机制性难题,补足生态文明发展短板,积极回应人民的所想、所盼、所急,让蓝天常在、碧水长流。

  第一,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建设要行稳致远,首要的就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当前,“两山论”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有不少人处理不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落实不到位,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全面,“数字环保”“口号环保”“形象环保”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并且不断深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共治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观。同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污染防治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此外,还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第二,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科学的制度安排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四个方面着眼,提出了我们更好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对此,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改革创新,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具体来看,要尽快补上制度方面的短板,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解决好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不清、所有者不到位、监管保护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要以环境治理为导向,建设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建设动态且有效的制度纠偏机制,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并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建立健全推进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行源头减量、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末端治理的生产方式,有效扩大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倡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第三,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水平低下是造成我国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重要原因,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的重要因素。对此,一是要坚持系统的科学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理论、制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突破,深化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等方面的研究,明确影响制约生态环境质量的各种关键性因素和重要环节,为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的步伐。依靠先进的环境治理工艺、技术路线,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环境污染预防治理能力水平,科学预防、科学保护和科学治理。三是要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科学化水平,把制度创新工作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阶段。紧紧依靠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实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预防和综合治理。

  第四,要以干部考核为牵引,重在激发干部的内生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很关键。要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善用干部考核这根“指挥棒”,坚持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终身追究,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差异化绩效考核。一方面,需科学设置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把政绩融在清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另一方面,要健全问责机制,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生态环境保护各相关部门也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与此同时,还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要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全力打造宽松、宽容、和谐、奋斗的干事环境。

  第五,要以全民参与为保证,加快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全民共治大格局,让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全民自觉,共同为实现中国梦积蓄持续发展动力、创造优美生态环境。在这方面,一是要利用好政务新媒体平台,打造生态环境信息权威发布和成果展示平台,主动设置生态环保议题,讲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二是要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完善绿色消费体系,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产品的使用,推动绿色机关、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建设;三是要加强公共监督,鼓励相关利益方和媒体等第三方主体对环保行为进行监管;四是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保护举报和信访制度,畅通环境信访投诉通道,使全民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推动绿色发展的责任,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之一。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美丽中国必将铺展出更加壮美的图景。

  (执笔:秦 健 梁红军)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绩效评估创新促百年劳动竞赛重现蓬勃生机

    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劳动竞赛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于劳动竞赛的大庆精神、大寨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精神。而劳动竞赛中涌现出的各条经济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技术工匠,则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人们纷纷效仿的榜样。

  • 推动“双创”活动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正在继续向前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这其中既有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导致的制度环境不佳问题,也有政策体系不完善、精准扶持不到位问题,还有创业质量不高、创业创新衔接不够等问题。

  • 发挥工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 更好发挥工会在社会治理中的支撑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