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产业技术创新,不是加上互联网就行
肖林
//m.auribault.com 2016-07-19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产业革命正在加速兴起,将给创新模式和经济形态带来深刻影响。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于互联网与创新的关系存在一些误解,如面对互联网+的大潮,以为加上互联网就是创新。其实,互联网环境下产业技术创新的内涵更丰富,互联网前沿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在产业技术创新等领域可以带来更多、更深层次的机遇。对此,值得深入研究。

  创新机制的新趋势

  正在加速孕育的新产业革命,核心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力来自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其创新机制模式呈现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趋势、新特点。

  一是颠覆式创新和产业重构层出不穷。随着新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依托新技术的新模式、新业态,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产业的发展路径。比如,智能手机出现后,通过“硬件+软件”“终端+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导致人类的通讯方式和交流习惯发生新的变化。又如,智能制造的兴起,使传统的大规模制造方式面临很大冲击,个性化生产更为便捷。未来几十年,全球范围内诸多产业的颠覆性创新还将不断发生,带来产业组织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二是创新模式从宝塔式向扁平化转型。传统的创新模式是宝塔式的,前沿领域创新首先从基础研究开始,然后在技术开发环节得到应用,而后进入市场化。但在新产业革命的背景下,每个环节和个体都可能在创新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创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扁平化了,甚至可以根据需求来确定创新的内容。过去的单向线性创新,转变为矩阵式多向度创新。

  三是基于网络的开放协作创新、共生式创新迅速发展。过去创新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而当前的创新日益开放化,创新范式由封闭式创新向共生式创新转变,互补性协作的作用更加重要。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众包等新模式的出现,企业可以将原本由内部研发的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分包给非特定的个体来完成,使得创新活动日益大众化、分散化。比如,宝洁公司通过引入众包模式,把来源于外部的创新成果从15%提高到50%,整体研发能力提高了60%.四是数字智能技术应用使个性化生产成本降低,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趋于弱化,初创企业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数字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个性化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趋于弱化,转化为创新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这一背景下,大企业和初创型中小企业的关系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竞争协作关系向网络化共生关系转变,共同成为平台网络的参与者。

  五是产业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制造业与服务业不断融合,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制造业企业甚至专注于研发、营销等环节,成为一体化方案提供商。另一方面,不同领域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催生全新的服务形态,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当前,几乎所有的传统行业和产品都被互联网改变,带来新的机会。

  上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综合来看,上海产业技术创新面临以下机遇:首先,蓬勃兴起的新兴产业给上海加快创新创造了巨大空间。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和主导架构尚未确定,技术发展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仍然很大,这就为上海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带来机会窗口,有可能在部分领域率先突破,提出主导性技术路线。

  其次,开放协作创新为上海融入全球创新链网络带来重大契机。上海具有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开放度较高,能够广泛参与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融入创新前沿。

  再次,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多样化需求为创新带来持续动力。

  最后,发达的制造业体系和金融市场功能将为创新提供强大支撑。从国际经验看,创新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健全的产业体系支撑,活跃的融资体系对于创新至关重要。

  但也要看到,当前上海推进创新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禀赋基础与全球创新城市尚存差距。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孕育发展,创新技术、知识产权、软件、设计等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断提高。和纽约、伦敦等相比,上海在这方面还有许多薄弱环节。

  二是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够。上海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跨国企业,国有企业创新活力不强,而外资研发中心受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主导,创新外溢效应不足,和本地企业尚未建立紧密合作。

  三是个性化生产方式使产业体系面临冲击。互联网时代个性化生产日益盛行,为更敏锐地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更多企业选择在消费地生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的分工格局。

  重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未来一个时期,上海必须从开放和前瞻的视角出发,重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培育富有活力的互补式协作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第一,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仅要积极发展消费互联网,也要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改造,发展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模式,重构企业运行流程和组织管理架构,使其更好地体现用户需求导向和个性化定制要求,把互联网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充分激发出来。

  第二,构建富有内在活力的协同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特别要大力发展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服务,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形成若干个科技服务产业集群。鼓励跨国公司在沪研发中心和本土企业加强合作,强化本土企业吸收能力。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

  第三,以供给侧改革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要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破除不合理的准入障碍,真正落实“法无禁止皆可为”的理念。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

  在放宽准入门槛的同时,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充分运用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监管能力,并纠正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

  第四,广泛集聚和培育各类创新人才。上海要大力引进海内外创新人才,结合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产业升级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和引进科技研发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要围绕人才关心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比例,妥善解决其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要把激发人的创造力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转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