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时政

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刘结一
2019-12-12 07:30:19  来源: 人民日报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党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目标任务,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决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

  《决定》强调指出,“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重要论断,既深刻总结了我们党70年来矢志不渝致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和实践,也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时代命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先后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进而形成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基本方略,有力引领两岸关系朝正确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敏锐洞察国内外形势和台海形势新变化,深刻总结党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及实践,提出一系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重要理念、方针政策,形成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立足新时代、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前进方向。这一纲领性讲话是新时代对台工作的行动指南,为把“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党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根本遵循。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最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最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和民众安居乐业。

  《决定》清晰界定了“一国两制”的完整概念,强调“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一国”是定论。尽管海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一国两制”的提出,本来就是为了照顾台湾现实情况,维护台湾同胞利益福祉。“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会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决定》彰显出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强大制度优势,必将进一步增强“一国两制”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团结争取更多台湾同胞共同致力祖国统一大业。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

  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顺应两岸同胞共同愿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有能力、更有条件推进祖国统一。

  (一)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从根本上决定着两岸关系走向。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极大提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两岸实力对比上,祖国大陆已经对台湾形成全面性、压倒性优势。以经济实力为例,祖国大陆GDP同台湾相比从1992年最低时的2.2倍,到2018年已扩大到近23倍;2018年祖国大陆GDP增量超过台湾GDP总量的两倍。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从根本上决定着两岸关系走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推进,祖国大陆将不断增强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不断增强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牵引力、主导权,我们将不断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目标迈进。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二)两岸已经形成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两岸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1988年至2018年,两岸人员往来总计达1.35亿人次,其中台胞来大陆总计1.04亿人次。两岸贸易额累计约2.6万亿美元,祖国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0.5万个,台商来大陆投资金额累计678亿美元(不含经第三地投资)。大陆现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进口来源地、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和最大岛外投资目的地。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先后出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制发台湾居民居住证、取消台湾居民就业许可证等政策举措,不断充实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性安排。越来越多台胞台企抢抓机遇,积极投身祖国大陆经济社会建设,依靠祖国大陆的强大后盾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两岸同胞合作日益广泛、交流交往日益密切、彼此心灵更加契合,两岸命运共同体成为日益生动的现实,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进而迈向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民意基础。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日益凝聚为广大台胞的共识。

  (三)国际社会一个中国格局持续稳固。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后,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持续巩固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国统一事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早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升。180个国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我们在国际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台独”分裂势力四处碰壁、日暮途穷。

  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对台工作必将展现全新气象,祖国统一进程必将阔步向前。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绩效评估创新促百年劳动竞赛重现蓬勃生机

    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劳动竞赛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于劳动竞赛的大庆精神、大寨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精神。而劳动竞赛中涌现出的各条经济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技术工匠,则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人们纷纷效仿的榜样。

  • 推动“双创”活动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正在继续向前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这其中既有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导致的制度环境不佳问题,也有政策体系不完善、精准扶持不到位问题,还有创业质量不高、创业创新衔接不够等问题。

  • 发挥工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 更好发挥工会在社会治理中的支撑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