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人民性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m.auribault.com 2016-07-04 来源:求是
分享到: 更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小康”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一方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小康。可见,今天所讲的“小康”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这种深刻性,源泉就是它的人民性。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归根到底要靠全体人民的力量。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汇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力量,不断激发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也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眼睛向下、问计于民,及时总结推广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总结出的好思路、好经验、好方法,善于利用群众的智慧攻坚克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它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深刻回答了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生动勾绘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崭新图景,从战略目标到战略举措、从“四个全面”到每一个“全面”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思想光辉。

  高扬以人民为本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主义认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是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正是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才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在思想和行动上高扬人民性的大旗,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基本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本和强国兴邦高度统一,从具体的时代条件出发,敏锐捕捉人民群众的渴望与需求,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提出来的大战略、大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全面小康社会惠及全体人民。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社会理想与生活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对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信诺,在我们这一代的共产党人手中,这个千百年来的梦想将转化为现实。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战略目标引领战略举措,战略举措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这种战略定位与战略布局,充分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党中央治国理政大棋局中的极端重要性。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确保全面小康成为可以触摸感知的现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小康”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一方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小康。可见,今天所讲的“小康”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这种深刻性,源泉就是它的人民性。

  全面深化改革立足于对人民有利。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两极分化”之害,如果改革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社会和谐稳定也难以保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目标,紧紧围绕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凡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地改,让改革的红利充分释放出来。

  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人,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全面依法治国,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统一起来,着力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同时,人民通过法治的方式实现当家作主,以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也在法治中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面从严治党顺民意得民心。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顺应广大人民的期盼和意愿,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作为最根本的标准,努力筑牢党执政的坚实根基。只有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才能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才能经受住“四大考验”、规避“四种危险”,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办实事、谋实利,带领人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彰显人民主体的力量依托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归根到底要靠全体人民的力量。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汇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力量,不断激发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正能量。

  依靠人民推动全面小康目标如期实现。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实现全面小康,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必须广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农村和贫困地区,开展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实情,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和心声、期待和要求,尊重基层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我们的各项决策建立在更加牢固的民情民意基础上。只有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才能激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才能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也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眼睛向下、问计于民,及时总结推广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总结出的好思路、好经验、好方法,善于利用群众的智慧攻坚克难。要创新完善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体制机制,发挥制度对保障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作用,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渠道,聚合民心、整合民力、融合民智,把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依靠人民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获得重大进展。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坚守立法为民、执法为民、司法为民的基本遵循,充分彰显“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量主体、监督主体、受益主体”特征,切实推动全民守法,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让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以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依靠人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明显成效。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一事无成。”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要深刻认识到,不能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把握好政党工具属性与人民主体属性的关系,面向人民、依靠人民实现管党治党,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确立人民共享的政策导向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确立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政策倡导,标定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为人民共建共享布阵筑基。

  回应群众关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群众的关注点,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推进、如何实现、如何深化,最终要到群众期盼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寻找答案。这些问题既是社会焦点、群众痛点,也是治国理政的重点和难点。要聚焦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着力加快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解决就业、医疗、教育等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让百姓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着力打通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标施策,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升百姓获得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要得到充分体现,必须靠共产党员团结和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党员干部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回应和服务人民对幸福美好期盼的庄严责任扛在肩上,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群众谋利益、谋福祉上,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中央的要求与人民的期待紧密结合起来,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通过发展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民满意了,才能进一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把蛋糕做大、做优、分好,才能用新的改革发展成效赢得人民的认同、拥护和跟进,使先锋队与人民之间的引力与张力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构建起富有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党群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践行成效怎么样,人民感受最真切,人民心中最有数,人民评判最权威。群众眼睛雪亮,百姓口碑最有说服力。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立起来、用起来、严起来,真正把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评判各级党委和政府思路是否科学、举措是否管用、目标是否务实、效果是否明显。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意见诉求,健全机制,严格问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各项问题的督促、整改、落实,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让人民群众认可,让人民群众得到真切的实惠和利益。(执笔:双传学)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