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打造三峡屏障 建设生态长江
黄楚平
//m.auribault.com 2016-06-14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长江的支撑。今年初,习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论断牢牢抓住了长江经济带的生命线,其核心要义就在于“生态安全、绿色发展”。湖北三峡区域背靠武陵山和秦巴山,担负着保证一库清水、保障三峡工程、保护万里长江的特殊历史使命,建设生态长江必须打造好三峡屏障。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正是打造三峡屏障的战略之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如何迅速破题,长江生态大保护如何加快推进,为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构筑微观基础和区域支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三峡屏障是长江生态安全的特殊屏障

  宜昌虽然地理位置处在长江中上游,但在履行长江生态保护的责任上必须树立上游意识,要站在长江全局来考虑问题谋划工作。纵观长江,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守护的第一道生态安全屏障,湘贵渝鄂陕川豫七省市交界区域可视作长江守护的第二道生态安全屏障(简称三峡屏障)。这个战略屏障南起武陵山区,经三峡北接秦巴地区,止于伏牛山,涵盖武陵源、土家族聚居区、三峡库区、神农架、武当山、丹江口水库等生态敏感地区。

  三峡屏障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地理屏障。三峡屏障的总体格局可简单归结为“三山护两库,两区守两湖”。三山即指武陵山脉、大巴山脉和秦岭山脉,共同守护着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两库”的安全;两区指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这两个地区是三峡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是湖北和湖南“两湖”地区的生态之源。

  三峡屏障是中华文明的生态安全屏障。三峡区域就像一个安全结实的摇篮、一个强健温暖的怀抱,巴蜀、荆楚、关中和中原等诸多重要地域文化在她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她塑造了中华文化多元性,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熔炉,在像抗日战争这样的危机年代更是文明的避难所。尽管蜀道艰难,但汉中关中栈道相连,荆楚巴蜀交流不断。既有玉石丝路,也有古盐道网络。三峡屏障的桥梁纽带作用,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多彩个性,锻造了中华文明的坚强共性,使之统而不流、续而不绝、和而不同。

  三峡屏障是全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宝库。发源于三山之中的大江大河,比如嘉陵江、清江、汉江、丹江等等,蓄养了长江的水资源和各类物种。武陵源、神农架、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等,或具有独特的自然遗产,或具有丰富的人文遗产,它是整体性的地质公园,也是著名的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二、三峡屏障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实加固

  长期以来,国家和省对三峡区域的生态建设和治理,进行了一系列战略谋划和战术推进。在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之前,长江经济带规划对三峡区域进行了特别关注,国家已经先后在三峡区域开展了三峡后续规划、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性建设。在湖北“两圈两带”全省大格局中,以宜昌为核心的三峡区域处于“鄂西圈”和“长江带”叠加轴枢区位,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靶向地带。尽管进行了长期建设治理,但是三峡区域仍然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敏感、最重要又最脆弱的地区,与其应有的生态屏障功能存在差距。

  一是经济发展贫困化。三峡屏障地处边远高山区、省际交界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环库区,坐拥厚重而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但却是国家级的武陵山、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区域性整体性贫困与群体性贫困并存。多年辛苦扶贫而脱贫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天险阻隔、地质地貌复杂,导致了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无地可用,更由于该区域是数省交界地区,行政分割、互不相谋,导致抱江守穷、有策难施,一般的经济增长难以拉动,常规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然而,也正是由于它的偏远闭塞、交通不便而保留了原生态,是一个坐在金山上的乞丐。目前,三峡屏障地区正徘徊在一个三岔口,或破坏生态发展而丧失未来基础,或坚守生态继续贫穷,或走绿色生态资本化道路。搞好长江大保护,三峡地区发展面临更加严格的环境约束,同时又面临着公民素养、产业素质等方面的挑战。

  二是生态治理碎片化。三峡屏障内部具有地理相邻、资源条件相似、区域功能相同、产业方向一致、人文联系紧密等诸多特征。它们本身具有跨区域合作的自然经济基础,要求基础设施、产业政策、民生服务和生态治理一体化。但是,在区域行政分割和多部门治理机制之下,三峡屏障涵盖的地区内部出现了破碎化、离心化、空心化、边缘化等“区域病”,其表现形态复杂,也是中国行政区划边界治理中的通病。

  三是资源配置空心化。三峡屏障长期处于“双流”状态:水土流失和社会经济资源流失。水土流失威胁着“两库”及其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社会经济资源流失带来三峡屏障的空心化和贫困化,进而导致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行为的短期化,例如,对生态的破坏性和掠夺性使用,优秀人才和青壮劳动力的流失、民族文化失传等。“双流”进一步破坏资源禀赋,从而打破“富饶的贫困”这一悖论,使三峡屏障地区沦为真正的贫困地区,导致生态资本贬值,生态价值难以释放。

  总之,构筑三峡屏障,亟需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因行政分割所致的破碎区域之间的合作问题、生态守护和发展之间的冲突问题、区域治理机制不成熟问题。其解决路径只能锁定在“合作”和“生态”两个维度,这一突围方向在国家规划的“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战略中已经明确。

  三、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从生态治理试验破题

  为构建三峡屏障,打造长江生态长城,国家规划了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是篇大文章、长文章、难文章,从哪里破题?病在何处起,药从哪里下。问题在三峡,关键在宜昌,就要从三峡区域的核心地点宜昌入手破题。最近,我们宜昌启动了“三峡生态治理试验”,主要目标是:一是按照国家公园标准,健全完善生态保护制度。按照生态敏感性、重要性标准,标识山水核心区、保育区和经营区;制订分区生态正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包括林权、生态服务权益在内的生态权益市场制度;结合生态公民建设,定义行为准则、考核体系和责任机制。

  二是借助生态资本化,培育生态市场守护体系。在高标准生态守护前提下,将三峡屏障培育成中国绿色供给、创新基地和生态+平台,将生态要素转化为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现金流和金融产品,实现区域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

  三是通过生态公民建设,培育忠诚专业的生态卫士。以“人”的生态化为核心,从生态伦理、生态消费、价值发现、产业化、生态管制、生态服务等角度,建立包括普通公民、从业者和政府在内的全方位生态公民建设,培育公民生态认知,引导公民生态行为,让公民认识和发现自然、合理节用自然服务。

  四是在试验中寻找共识,为生态治理提供社会基础。三峡生态治理试验是绿色生态“播种”行动。通过试验培育和壮大生态政策支持者、生态守护参与者、生态产业利益关联者,引导社会各个群体增进生态共识、培养生态偏好,坚守“循道不妄为”的生态行为准则,在守护自我利益时自动实现生态守护目标。

  试验将遵循宜昌试验、省内联动、跨省合作的“三步走”战略,依照区域治理、产业资本化、生态公民建设等主题展开。第一步重点在宜昌市,沿清江、香溪、沮漳河生态人文走廊展开,重点落子屈原镇、南阳镇、车溪村、高家堰镇、高坝洲镇和远安县等,分主题展开试验。第二步将扩展范围和主题,将试验扩展到整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使宜昌和十堰两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对接,探索与神农架国家公园的合作对接机制以及“两库”安全联防机制。第三步将在前期试验成果基础上,推动鄂豫陕、鄂渝陕、湘鄂渝贵等区域的生态合作建设。

  四、开展五大试验为打造三峡屏障趟水开路

  三峡生态治理实验作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破题开篇的章节,一定要选准突破口。我们的突破口就是五大试验:一是开展区域治理试验,建设国家公园。神农架是全国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单位之一。三峡区域各地与神农架地理相邻、生态环境相似、人文联系紧密、发展方向相近,将主动加入到这一试验行动中。首先,宜昌试验参照核心区、保育区和经营区的标准,分区规划、分类管理;第二,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核心,推进跨渝、陕、鄂“两库一山”交界地区的合作;第三,在湘、鄂、渝交界区域推动以土家族生态人文圈为核心的“武陵生态人文公园”建设。最终建成以三峡试验区为纽带,以武陵公园+三峡库区+神农架国家公园+丹江口库区为堡垒的三峡生态长城。

  二是开展区域动力试验,探索“动车组”模式。目前推进区域合作更多是借助“城市”之间的联合,推动互补发展。但从效果看,各“引擎”城市之间不仅未能很好合作,往往还演变为一种“淘心”游戏。三峡试验将总结经验,通过以下创新路径突围困境。一是细分主题,多中心治理。通过主题挖掘、项目合作,引入公司治理、NGO和PPP等“多中心治理”机制,使区域内各主体利益“犬牙交错”。挖掘跨区域的生态走廊、人文走廊或经济走廊,以及片区开发、流域治理、生态合作、干部交流、基础设施、社区治理、区域联合规划等主题和项目,奠定三峡合作的微观基础。二是按照分工互补原理,规划并引导试验区内各城市构筑比较优势和专业化优势。其中,县乡镇根据资源禀赋建立乡土产业孵化基地,中心城市侧重要素市场和平台孵化功能。三是在区域城市的联合努力下,激活“围空区”发展动力。既往的区域合作多为“火车头”牵引车厢的“绿皮火车”模式,每个合作主体都想当“火车头”,难以形成整体协同效应。三峡试验则着眼于让各个参与主体互补、共取、多赢,是一种每个车厢都自带动力的“动车组”模式。

  三是开展生态产业试验,推进生态资本化。在生态禀赋-资源化-产业链-生态贸易-生态资本化路径中,生态产业链的成功打造是“惊险的跳跃”,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生态产业链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根植三个市场:一是扎根于三峡山水;二是扎根资本、技术、物流、信息等要素市场;三是扎根投资和消费市场。扎根三峡山水,就是从原产地、生态产权和生态标识入手,锁定“绿色三峡”品牌。扎根生态要素市场,就是围绕原产地+,培育绿色产业链(三峡绿链);围绕三峡“绿链+”,打造三峡生态产品、三峡生态服务。扎根消费者市场,就是发展生态贸易,将生态产权、原产地、生态资产、现金流等转化为可供投资者选择的金融工具。三峡生态治理将组建智库联盟、高校联盟、社会组织联盟,启动生态产业合伙人计划,锁定“三峡原产地生态”主题,就气候、生态资源、原产地种养、绿色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创意、人文休闲、健康养老、乡土旅游等产业展开全产业链科研;结合生态公民建设,培养生态金融、生态信息、生态职业技术、生态工作者等方面的人才,让三峡区域成为生态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创意产业的试验场。

  四是开展治理机制试验,建立公私伙伴关系。三峡生态防护与生态产业孵化需要高水平的政府管制,需要成熟市场主体的创新性承接,需要生态公民和NGO的积极参与。三峡生态治理将积极推动试验区内政府之间的合作,并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一起缔结生态产业伙伴关系,广泛推进适于三峡合作的PPP机制。首先,试行宜昌生态产业合伙人计划,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在合约期内,代表产业方参与政府相关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生态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的关键主体。其次,成立生态产业PPP基金,投资于乡土产业孵化、创新与天使投资、原产地认证、自然教育、生态职业教育等。第三,引入“规划PPP”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主题联合、综合规划、项目抉择和集合优化,导入特许、补贴、采购、服务外包、股权合作、信誉资产账户等PPP模式推动合作实施。第四,生态守护的PPP合作。通过生态社区、企业生态责任、生态公民、乡土产业扶贫、自然科学普及等,实现人人、家家、处处、事事、时时的全覆盖生态守护。

  五是开展生态人力资本试验,培养生态公民。三峡生态经济需有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本体系保障,生态守护和生态利用也有赖于民众、企业家和政府的生态化。三峡生态治理试验将启动生态公民建设,针对普通公民、产业公民和政府三类群体,从生态守护、合理节用、生态管制服务角度入手,通过编写生态治理知识读本、生态公民建设手册,编制生态资本化纲要,开辟生态教育与实训基地,建立生态经济示范乡镇,多途径提高大众生态伦理和认知水平;通过产业公民教育,使人们从职业和生活途径中认识到环境价值,学会发现、探索、合理、节用自然生态服务;通过政府公民教育,促使生态政策合理化,提高生态管制和治理水平。(作者系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