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打杂的
//m.auribault.com 2016-09-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我的大学专业是新闻学。大二快放暑假时,全班同学都对一件事满怀憧憬——实习。苦读了两年理论,同学们个个心痒极了,盼着早日去社会媒体“华山论剑”。谁料,实习指导老师先泼了通冷水:“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刚开始少不了坐冷板凳,可能只会被差遣端茶送水。”略微诧异后,我们接受了残酷现实:职场菜鸟哪能奢求被器重呢?

  抱着“端茶送水”之心,我来到南方某卫视新闻节目组。看着正式员工风风火火地跑来跑去,我只想把自己埋在无人注意的角落……然而,没过半小时,我就被一位编导“拔”出来了。

  初次见面,编导甩给我一项关于录影的任务。我战战兢兢地花了半天搞定。他表示满意,随即说:“明天我们去录节目,你负责嘉宾接待和现场录制协助。”我好奇地问他:“我从没实习过,您为什么放心呢?”他被我的问题逗乐了:“为什么不信任?不接手核心任务你们怎么进步呢?”

  编导讲起自己的故事:十多年前,他第一次走出校门实习,报到首日只有一项任务:给办公室所有人洗樱桃。“樱桃特别多,我洗了大半天,简直快吐了。当时我就想,未来自己若带实习生,绝不让他们干一点无聊杂事,直接上手做正事。实习生是来学习的,不是打杂服务的。”

  “实习生打杂说”从未在我身上兑现。无论是在南方的电视台、报社、网站实习,还是后来到北京实习,我都获得了充分的学习、实践机会。当然,个人未遭遇困境,不代表所有人都如意。我亲眼目睹或听说了一些实习生与单位闹得不愉快的案例。

  观念如那位编导的不是多数,许多实习生的主要工作仍是“打杂”。有些指导老师固执地认为实习生只会添乱,或会分走自己的工作量,因此除了取快递、寄东西,其他事务一概不许实习生插手;我认识一个实习生,无论手头事务再繁多,每天下午四点钟得准时下楼给老师们买小笼包当下午茶,然后跑回来赶工。

  实习指导老师决定了实习生能做多少工作,其间的权限边界是模糊的。“无情者”选择对实习生视而不见,任其“自生自灭”;有私心者大概能寻到几个“实用点”,差遣实习生打打下手:“有情者”难能可贵,乐意指导实习生接触核心工作。

  在我看来,实习堪称大学的第二课堂,奠定了未来职业能力的基础。我曾在某报纸财经版实习,起初为自己财经知识的匮乏而惶恐,指导老师安慰我说:“行业知识重于专业知识。”他鼓励我正视困难,带我参加各种采访,借我读“充电”的书。我独立提问时,他会在一旁提示如何提问,写稿时手把手指导。那位老师传授的方法令我受益至今,堪称弥足珍贵的馈赠。

  实习单位展现出真诚和善意,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实习生对该行业的热情与兴趣,这既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也能为单位的品牌形象、人才吸纳、团队活力等方面带来诸多益处。

  除了给予实习生真诚的指导,单位还需要提供实质性的权益保障。大学生获取实习信息的渠道已越来越丰富,实习机会越来越多,但他们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却变得微妙。一般来说,在校实习生与实习单位没有法律认可的劳动关系,不少单位视在校实习生为“廉价”“免费”劳动力。即使获得一定薪酬,实习生的法律地位仍不明确,而是游离于学校和单位之外的“两不管”群体。较理想的保障方式是实习单位与学校、学生三方签订实习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义务,从根本上保障实习生合法利益。当然,这也需要相关法律增添、修改条文,明确实习生的法律地位。

  实习期是联结校园和社会的桥梁,大学生的实习境况理应得到重视。唯有社会改善对实习生身份的认知,法律予以权益保障,大学生才能从“象牙塔”顺利过渡到社会。(海梧)

1 2 3 4 5 6 共6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