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博士争当中学教师,并非“大材小用”
熊丙奇
//m.auribault.com 2016-06-0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日前在官网上公示了人大附中拟选聘教师名单。这份16人的名单中,有7名硕士、9名博士,其中6名来自北大,2名来自清华,2名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2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1名来自中科院,还有3位是海外名校毕业的博士和硕士。

  针对这份公示名单,有舆论质疑北大博士去中学当教师有些大材小用。说实在的,这种质疑既高看了北大博士,又看轻了中学教育。北大博士去中学当教师,这是很正常的选择。为提高我国中小学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应该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虽然学历并不是高素质的唯一标准,但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将是大势所趋。

  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去中学当教师,并非“低就”。如果要说是“低就”,那是以前的观念出了问题,比如,有人认为攻读北大博士,追求的是升官发财,因此,大家乐见北大博士不去搞学术、不搞教育,而去考公务员;还比如,有人认为读博士最好的出路是搞学术研究,去中学当“教书匠”是大材小用。当然,沿着这样的思路,还有人会质疑,中学招聘教师,动辄硕士、博士,而且都要求来自名校,这是不是“学历高消费”?是不是也是一种“名校情结”。这些观念都有厘清的必要。

  其实,不要说中学,欧美国家有些幼儿园、小学,对教师的从业要求,都至少是硕士学历。这不是学历歧视,而是整体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手段。这就好比在国外要成为医生,通常需要有博士学位一样。这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从事专业事务。当然,对于优秀人才,学校也确实需要防止一种倾向,即以“名校+高学历”来判定谁是优秀人才,这看的是人才的“出身”,而非人才的真实能力和素质。学校也不能简单以本校教师中有多少博士、硕士,来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绩,而应该关注教师本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贡献。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进教师队伍,二是尚未创造条件实现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以此留住优秀的教师。近年来,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加,教师的待遇不断提高,学校有了更好的条件去吸引优秀的人才,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何时中国的优秀人才把到学校当教师作为理想的人生选择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就会提升到一个新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重点学校、名牌学校,现在已有了吸引优秀人才的实力,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学校,还很难吸引优秀人才,甚至连基本的编制也保证不了。这也是此次人大附中“高大上”聘用教师名单,引发舆论关注的一个原因。

  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除了考虑薪酬待遇外,更关注的是事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为此,我国中小学在提高教师薪酬待遇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这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行政对学校办学的干扰;在学校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建立教师委员会,负责学校的教育事务管理、决策和教师评价。只有如此,才能让优秀人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才能留住优秀人才,避免他们满怀理想进入学校,却很快失望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