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影视表演丛谈②
类型化表演少不得专业精神
赵宁宇
//m.auribault.com 2016-08-19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徐鹏飞 漫画

  随着类型电影蓬勃发展,大小明星层出不穷,令人过目难忘的银幕形象、荡气回肠的精彩表演却为数不多

  近年来,华语电影的类型化创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进步的速度似乎正在放缓。2016年公映的影片,虽然大多已经具备了类型片的特征,但对于类型电影创作关键要素的运用仍不够成熟,存其形貌,缺其筋骨。在若干外力的影响下,更存在对“类型化”一知半解、生吞活剥的现象。产生的后果就是,不仅直接拉低了年度票房,在类型电影的本体意义上伤害亦大。

  造成类型片“空心化”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在于演员和表演。

  动作片需要动作片表演,喜剧片需要喜剧片表演,爱情片需要爱情片表演,术业有专攻,本为规律与常识。当类型电影已经成为华语电影产业的主流之时,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对于每一个创作部门的要求,都要符合类型规律和产业规范,如此,才能使“类型化”的力量生发至极致。在演员和表演方面,事实却在相当程度上与“类型化”背道而驰。

  有电影而缺人物,有明星而少演员。当下,最多的是通用型演员。只要是明星,就可以出演几乎一切类型的影片,扮演几乎一切类型的角色,“奉献”相差无几的演技、千人一面的形象。随着类型电影蓬勃发展,大小明星层出不穷,令人过目难忘的银幕形象、荡气回肠的精彩表演却为数不多,成为华语电影软实力缺失的一个显性病灶。

  这个问题的出现,首先源于正在被异化的明星制。明星对于电影产业的进步功不可没,但疯狂的逐利思维,使得资本不断搅动。为了争夺有限的明星资源,资本可以不顾电影创作规律,将实存的或者伪造的知名度当做唯一的评判标准,许多演员出演了并不适合自己的角色,虽然也有偶然成功的案例,但整体表现欠佳,甚至以低俗、浅薄作为商业的标签,破坏了初步成形的类型电影创作格局。此中恶果,已经在2016年的电影市场上有所体现。

  类型电影对于演员能力的需求非常具体,动作片需要演员全面的动作能力,爱情片需要演员细腻的心理技术和表演层次,喜剧片需要演员超强的信念感、想象力和表现力,历史片需要演员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年代感……我们相信,最优秀的演员对于各种角色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但真正的“性格演员”少之又少,难敷使用。部分演员为了摆脱“本色演员”的帽子,勉强在超出其能力的类型电影中尝试,其表演技术并不能因为更换类型平台而有所突破。其实,在产业的大平台上,也需要适合某一两种类型电影的“类型化”演员和表演。作为演员,与其分散能量在多种类型中广种薄收,不如集中精力在某一类型中形成突破。

  这就要说到我们的演员培养机制问题。各大院校的课程体系,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不能满足当下电影创作对演员能力的诉求。产业一线对此意见不少。

  明星制和类型电影相生相伴,演员表演和视听语言互为表里。类型电影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本土电影这些年竖起类型电影大旗,迎来了电影产业的爆发性增长。在这个逆水行舟的关键时刻,认识“类型化”的力量,梳理类型片表演的规律,提升“软实力”和“巧实力”,是国产电影表演非常重要的任务。至于电影领域客观存在的一些乱象,不破不立,大乱大治,电影人应记取教训,为中国电影艺术内涵的丰厚而用真力才是。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