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铁血军魂的戏剧表达
——军旅题材戏剧述评
宋宝珍
//m.auribault.com 2016-07-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更多

《春天的承诺》剧照

《兵者·国之大事》剧照

《八子参军》剧照

  2016年适逢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月1日则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华诞。“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无限江山,几多征战,苍天厚土,英魂永在。无数革命先烈以血肉之躯成就了忠于党、忠于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牺牲的誓言。无论是毛主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还是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情怀,抑或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慷慨,都表现出这支凤凰涅??般的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历史、英勇斗争的豪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威武不屈的意志、战无不胜的品质。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这支队伍向来重视文艺对指战员、对全国民众的宣传、教育、鼓动作用。据史料记载,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之后,革命军队在挥师南下途中,军事参谋团的几位女同志,就利用战斗和行军间隙排演小话剧,开启了红军部队演剧活动的先河。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政权决定将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苏区军民在瑞金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红军部队的戏剧演出与之紧密配合。

  中央苏区的“红色戏剧”创作兴旺,演出频繁,其中影响较大、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我——红军》、《松鼠》、《战斗的夏天》、《为谁牺牲》、《武装起来》、《一起抗日去》、《无论如何要胜利》、《最后胜利归我们》等。在长征途中,戏剧爱好者截取身边的生活,一边行军打仗,一边演出活报剧。其中的《北上抗日》、《我当红军去》、《破草鞋》、《扩大红军》、《亡国恨》、《宁死不屈》等很受红军指战员和沿途老百姓的欢迎。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军事题材的戏剧依然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带枪的人》、《李国瑞》、《粮食》、《同志,你走错了路》等一批新创剧目,奠定了新中国文艺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军事戏剧的稳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事题材的戏剧创作进入了强劲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尽管经历了“文革”的萧条和低谷时期,但新时期以来军事题材戏剧依然显示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主要表现是:戏剧人才济济,新创剧目增多,题材丰富多样,戏剧主题深化、艺术形象鲜明、表现形式新颖。

  军事题材的戏剧创作,总的来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弘扬历史传统,高举红色旗帜。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长征亲历者李伯钊,决定把这一举世闻名的壮举表现在舞台上,她与于村、海啸等人合作,完成了三幕九场歌剧《长征》,这是新中国舞台上第一次出现的长征题材的戏剧,也是第一次把长征壮举和毛泽东的艺术形象推上舞台。1956年,15岁参加长征的小战士、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团长陈其通以自身的体验,选取一支红军连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创作了再现长征史实的话剧《万水千山》,剧中的教导员李有国身体虚弱,伤口生蛆,多次昏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指挥了一场战斗,打败了敌人的骑兵队。他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把马肉分给全军……活马送给党中央!让革命骑着马前进!”

  1997年,唐栋编剧、傅勇凡导演、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演出的《天籁》,以“战士剧社”所经历的长征为主线,真实地再现了文艺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艰难情形,表现了文艺战士的理想信念,以留声机这一贯穿道具的反复出现,象征革命文艺的浴火重生,革命精神的不散不灭。此外,1996年空政话剧团演出的《湘江,湘江》、2007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出的《马蹄声碎》、2014年四川凉山州歌舞团演出的歌剧《彝红》,2016年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原创歌剧《长征》等等,都以戏剧的形式,表达了对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歌颂。

  二是反映军民情深,阐明胜利之本。无论是胡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创作的多幕话剧《戎冠秀》,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创作的《战斗里成长》(1949)、《战线南移》(1953)等,都表现了子弟兵和老百姓的鱼水关系。1991年根据电影改编的歌剧《党的女儿》,再现了红军大部队踏上长征之途后,苏区老百姓坚信共产党和红军必胜,不惜流血牺牲捍卫信仰,与反动势力进行英勇斗争。

  2012年,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演出的《八子参军》,由温何根编剧、张曼君导演。此剧是真实历史的现代改编。1934年5月30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三版报道: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老汉杨荣显,先后将八个儿子全部送上革命前线,这八个热血男儿都先后英勇牺牲在反“围剿”的战场上。《八子参军》发挥了采茶戏专擅抒情的特点,把送子参军的杨老汉变成了杨大妈,在母子情深中表现儿子牺牲的英勇、母亲失子的怆痛。此剧把母亲怀胎生子的艰难与革命政权的孕育生成进行比照,形成互文性关联,形象地表明革命政权与中华母亲的血脉相连。

  三是塑造军人群象,刻画铁血军魂。新时期军旅戏剧,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艺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主要的剧目有:《天山深处》(李斌奎、唐栋编剧,1981)、《宋指导员的日记》(漠雁、肖玉泽编剧,1982)、《高山下的花环》(俞智先、于德义编剧,1983)、《天堂里来的士兵》(姚远编剧,1986)等。20世纪90年代有:《海军世家》(周振天编剧,1990)、《天边有一簇圣火》(郑振环编剧,1990)、《冰山情》(郑振环编剧,1991)、《甘巴拉》(丁一三等编剧,1995)、《虎踞钟山》(邵钧林、嵇道青编剧,1997)等。进入21 世纪之后,尽管出于精兵强兵的需要,一些部队的话剧院团被合并或撤销,但军事题材戏剧的创作和演出依然红火。主要剧目有《老兵骆驼》(孟冰编剧,2001)、《爱尔纳,突击》(兰晓龙编剧,2003)、《黄土谣》(孟冰编剧,2004)等等。这些剧作不仅保存了部队文艺讴歌理想、鼓舞士气的优良传统,而且展现了新时期以来部队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新一代军人的成长经历。

  这些舞台上的军人形象,有功勋卓著的领袖与将军,也有守卫边防哨所的普通一兵,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处境,但是相通的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他们克服了自身重重的困难,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内心煎熬,用实际行动和自我牺牲完成了国家使命,体现了正义之师、奋斗之师、胜利之师的精神境界。

  四是着眼强军战略,直面现实问题。新时期的军事题材戏剧,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敢于直面现实矛盾,敢于暴露部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弘扬了现实主义传统,创造出了一批有社会反思意义和较大影响力的戏剧。2003年,无场次话剧《我在天堂等你》(黄定山根据裘山山的同名小说改编并导演)首演,剧中围绕着现实与理想、奋斗与牺牲、信仰与追求等问题,展示了驻守西藏的中国军人与他们的后代,在价值观念和心理观念方面的尖锐冲突。2009年,孟冰编剧的《这是最后的斗争》,表现了军人后代的堕落和犯罪,为革命理想丧失、贪图个人利益的意志薄弱者敲响了警钟。

  2014年10月,在纪念国庆65周年之际,一部直面现实、居安思危、面向未来的话剧《兵者·国之大事》(编剧王宏、李宝群、肖力,导演宫晓东,由赵旭、魏积安、潘军等担纲主演)隆重推出。总政话剧团演出的这部正剧,从和平年代里如何加强国防意识的战略角度,打破了以往军事题材强于正面歌颂、弱于问题揭示的创作积习,直面部队军演中出现的只求规模壮观、设计完成场面的弊端,表现了现代军人的严谨作风和强国宏愿。

  2016年6月承德话剧团演出了话剧《春天的承诺》,此剧构思巧妙,将新政权的崛起与旧统治的衰败、硝烟未散时的英雄豪气与灯红酒绿时的人性劣迹做了寓意深刻的对比,以领袖真情、老区民情、母子亲情、战友深情感动人心,警醒世人,凸显了毛主席高瞻远瞩、防微杜渐、打破腐败周期律的战略雄心。西北民谣“最后一块布,用它做军装;最后一碗米,用它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在幕间反复吟唱,决绝又悲壮,纯朴而苍凉,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人民军队是国家安宁、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军事题材的戏剧与之相伴而生,是这支威武之师的颂歌和号角。先烈英灵不死,铁血军魂永在,舞台上人民子弟兵的形象,必将像英雄树上的红花,生生不已,光荣绽放!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