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梁启超的“魔力”和胡适的“野心”
文/张家康
//m.auribault.com 2016-01-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更多

梁启超

胡适

  20世纪初,梁启超主编《新民丛报》和《新小说》,已在国人面前尽显其“舆论骄子”的风姿。他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新民时代”,时当而立之年。很多知识青年都把他奉为导师而敬仰和崇拜,胡适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位。

  觉到他的“魔力”

  1904年春,只有14岁的胡适告别母亲,由三哥带着,走出徽州山村,来到上海梅溪学堂读书。一次,先生所出的八股文题,难倒了胡适,文章的题目有“日本”二字。“日本”是在天南还是海北,着实懵住了他,他只得向二哥求救,二哥给他找来许多参考书,其中便有《新民丛报》。《新民丛报》中很多闻所未闻的信息,顿时吸引和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开始知道中国有个梁启超。

  少年胡适受《新民丛报》的思想启蒙,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再也不是那种只知子曰诗云的读书娃,开始激发出投入现实生活的参与感和感知外部世界的新鲜感,并自命为“新人物”。第二年,他由梅溪学堂转入澄衷学堂,在这里更是与《新民丛报》须臾不离。读过梁启超的文章后,他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像孔子、孟子一样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如培根、笛卡尔、霍布士、斯宾诺莎、孟德斯鸠、卢梭、康德、达尔文等。

  “这一点野心”

  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是胡适最爱读的学术著作,遗憾的是,这篇文章仅做了几章便辍笔了。尽管梁启超后来又作了续文,但是,胡适读后还是发现,“这一部学术史中间缺了三个最要紧的部分”。为续读这缺失的三个部分,胡适耐着性子等待,竟然“眼巴巴的望了几年”。

  在失望之中,胡适暗暗许下心愿:“我将来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岂不是很光荣的事业?”于是,他开始作着充分的准备,“留心读周秦诸子的书,他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和撰述的兴趣,便是此时确立的,用胡适的话说:“这一点野心就是我后来做《中国哲学史》的种子。”

  1917年8月,胡适应蔡元培的聘请,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教授“中国哲学史”和“英国文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是他的强项,因为,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博士论文,便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现在的讲学便是这篇论文的翻版和补充。

  胡适还在讲学的基础上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2月,这部《中国哲学史大纲》经蔡元培作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后,立即在学术界引起反响,竟在两个月内再版,胡适因此而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