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罗荣义:点“食”成金推黔菜出山
//m.auribault.com 2016-04-01 来源: 劳动时报
分享到: 更多

点“食”成金推黔菜出山

——农民工罗荣义的烹调人生

本报记者 孙妤

“那肉质,油而不腻,酥而不烂;那滋味,让人唇齿尽香,回味无穷。”罗荣义陶醉地向记者介绍他的得意之作“布依风情梅花掌”。也是凭借着这道黔菜,他在2008年举办的迎奥运全国餐饮业技能大赛暨第三届搜厨国际烹调大赛上,摘得特金奖和金奖双料冠军,同年被中国饭店协会破格授予中国烹调名师称号。

今年,他又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中—加—美国际烹饪技术交流大赛,并凭“苗岭卜鱼盏”荣获国际烹饪金勺奖,师兄李历遥更是以“盐黄金丝虾”勇夺食神奖,师兄弟的精湛技艺让黔菜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近日,在贵山酒店水艺会所厨房内,记者见到了这个30出头的农村小伙罗荣义,他的脸上总挂着一丝微笑,微笑中透着一种自信,一股韧劲。“推黔菜出山,是我和师兄一直在努力做的事,让外地人来贵州都爱吃黔菜,从黔菜中了解贵州的文化和风情。”

出生在凤岗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罗荣义,18岁时就只身进城打工,在一家小饭馆打杂,刷盘子,每月仅120块钱。干了大半年后,在同乡介绍下,他来到一家初具规模的饭店当勤杂工,人手不够时,偶有机会靠近炉子旁帮大厨们打打下手。

“常听说厨房里的‘三条线’,货台、墩子和炉子,要想掌勺必须先会配和切。”罗荣义说,那时自己心里就开始琢磨利用工作之便偷师学艺。于是,他处处做个有心人,把师傅们如何调料、勾兑、配菜等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晚上回到住处还做笔记。那时,做学徒的不让做“小灶”,

他只有等到晚上11、12点,别人都下班了,悄悄找来丢掉的大萝卜、洋芋练习切菜和雕刻技术。没机会上灶抡大勺,他就自己买来各种调料,一次次按着师傅们的技法做给自己和室友吃。店里的黔菜名师

师傅看到罗荣义如此勤奋好学,任劳任怨,便收他为徒,言传身教。别人下班回家,他仍留在饭店打下手,边干边学;从磨刀开始,到切菜、炒菜、烹调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跟师傅学做‘兴义杠子面’时,早上起来能看到星星,晚上回家能看到月亮。手被割伤了,就用自来水冲一下接着干。”罗荣义回忆道。

长期的耳濡目染加上刻苦钻研,罗荣义逐渐掌握了一定的烹调技术。2000年,他来到位于筑城市中心的“小小啤酒屋”应聘厨师,从此站在灶台前抡起了大勺。而期间由他创意推出的特色菜肴常常让络绎不绝的食客们啧啧称赞。

2004年,在贵阳市烹饪协会的推荐下,罗荣义跳槽到广东佛山市一家黔菜酒楼担任主厨。酸汤鱼和花江狗肉是他们的主打菜,所有原料都是从贵州空运。他开始悉心研究调配,并不定期推出几道布依风味的菜系,使得酒楼生意蒸蒸日上,月营业额曾一度达到90余万元颠峰,附近开黔菜馆的老板听说这里来了个贵州小伙,一身独门绝技,纷纷前来想高薪挖走罗荣义,可固执的他还是回到了贵阳。

“黔菜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原料选用上最好充分利用自己独有的烹饪原料,像酸汤就是贵州独有的东西,很多外地人也很喜欢这种味道。”罗荣义分析道,像野生菌类、天麻以及高原特有的动植物原料,对于越来越讲究健康的顾客来说很有吸引力。他认为,黔菜要想出山,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巨大优势。

从月薪120元到如今高薪5000元,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农村打工仔到获国家资格认可的烹饪技师。面对自己的人生蜕变,罗荣义感慨地说:“对每一个农民工来说,路就在脚下,打工只要用了心,也能打出名堂来。”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