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数学王国“顽童”“吴文俊星”归位(图)
//m.auribault.com 2017-05-12 来源: 新京报
分享到: 更多

2003年11月18日,广州,吴文俊做学术报告。图/视觉中国

  吴文俊

  性别:男

  年龄:98岁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职业: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文华逾九章,拓扑公示彪史册;俊杰胜十书,机器证明誉寰球。

  5月11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厅,黑底白字的挽联分列左右。二十四字,概括了吴文俊一生:以一己之力重振传统算学,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领域影响深远。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发布讣告,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追悼会次日,是吴文俊98岁生日。他的女儿说,老爷子身体一直不错,一辈子除白内障手术,身上“没动过刀”。4月初,他在家中摔了一跤,脑部出血。而在此之前,家人一直认为他“活到一百没问题”。

  “第一人”

  花甲之年自学编程

  吴文俊常说,数学是笨人学的,“我是很笨的,脑筋不灵”。

  这颗“不灵”的脑袋,先后斩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数学奖”。

  “文革”期间,基础科学研究几乎停滞。作为“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第一人”,吴文俊从传统中探索新路径,自学了《九章算术》在内的算学书籍。

  他的授业恩师陈省身认为,中国古代“无数学”,吴文俊为此与老师争辩,寸步不让。这也是身边人回忆里,他唯一一次“翻脸”。

  很难说,是传统算学成就了吴文俊,还是吴文俊拯救了算学。

  在一些数学界人士眼里,他以一己之力,以传统算学为基础,开展算法研究,振兴了这一几乎沦为“伪科学”的学术领域。

  “振兴”背后,是长久的坚守。那时,中科院数学所机房内,总有一名排队上机的老人,每天练习超过十个小时,从单指打字,到双手自如,寒来暑往不间断。

  这是花甲之年的吴文俊,在自学计算机编程。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子明回忆,吴文俊被下放至位于海淀的北京无线电一厂,随工人一起制作计算机。正是在这里,早年习惯于手算、心算的他,意识到计算机的意义。

  吴文俊开始深入探究数学机械化领域。他致力于用机器运算代替人力,使得数学学科逐步摆脱简单的繁琐计算和推理。而“数学机械化”的概念,又最终影响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领域。

  中科院一名行政人员回忆,1979年,吴文俊将研究成果写成有关人工智能的论文,发表于国内一家刊物。论文引起国际同行关注,“那阵子,数学所每天都能收到国外科研机构来函‘索文’,来函就把论文传真过去,所里的传真机都烧坏了。”

1 2 共2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