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李永久:13年献血总量达3600毫升
//m.auribault.com 2015-12-1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李永久坚持献血13年,总量达3600毫升,并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我一直希望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救活别人,让他的生命得到延续……”

一名农电工的“英雄梦”

  每个男人都有一个“英雄梦”。湖北省老河口市的李永久在高考落榜、因视力问题没能如愿参军后,似乎梦想越来越远。可是,在2002年成为一名农电工后,李永久的英雄梦越来越强烈。

  就在刚参加工作那年,有一天,采血车来到薛集镇,供电所号召电工们自愿献血,李永久和三位同事一起走上采血车,第一次捐献出了暖暖的200毫升鲜血。此后,李永久每年都会抽空去血站献血。坚持没有理由,只因心中有梦想。

  李永久的父亲是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电工。那时,父亲经常把在荒郊野外架线施工的同事带到自己家里吃饭,粗茶淡饭不值钱,却让李永久亲身感受到父亲的崇高。

  薛集镇供电所距离老河口市区35公里,是全市最偏远的供电所。在这里,李永久坚守了13年,成为供电所里资历最长的三名老员工之一。13年里,李永久坚持每年献血,至今已累计了13本献血证,总献血量达3600毫升,相当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的血液总量。

  2015年7月20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库管理中心给老河口市供电公司邮寄了一份《关于李永久同志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白血病患者请假协商函》。这时,单位领导和同事们才知道李永久打算捐骨髓救人,很多人还不知道李永久已经坚持献血13年。

  “当时正是夏季用电高峰期,工作繁忙,压根儿就没想让大家知道这件事。”李永久说,接到武汉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以后,原本打算一个人悄悄去就行了。

  2012年,李永久在市区献完血后,在现场了解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方面的知识,他觉得自己身体好,符合要求,便自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5年6月份,当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广州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相符时,他当即就表示同意捐献。

  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在非血缘关系中仅有几十万分之一。李永久说,“从加入捐献者资料库那天开始,我就一直希望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救活别人,让别人的生命得到延续。”

  2015年6月22日,李永久赶往湖北襄阳市中心医院,经过高分辨血样检测和全面体检等环节,确认其造血干细胞配型与这名广州白血病患者完全吻合,符合捐献条件。经过20多天的身体调养、体育锻炼后,7月25日,李永久坐火车来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7月26日开始,他接受了4天动员针的注射,“吃不好,睡不好,还有点腰酸背疼,但一想到那位白血病患者所经受的痛苦,我这点麻烦根本不算什么。”

  7月30日,当李永久准备上手术台时,接到一个意外的消息。原来,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是根据体重来算的,李永久体重75公斤,而受捐患者体重要比他重上10公斤,因此采集需分两次进行,即7月31日还将进行二次采集。7月30日和31日,李永久分两次捐献了骨髓,成为老河口市骨髓捐献第一人。8月1日至2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经过2天的调养、观察后,李永久回到了老河口市。

  当地媒体从有关方面得到线索后,立即对他进行了采访。

  当晚,8岁的儿子在电视新闻上看到李永久,激动地说:“爸爸,你也像那些跳河救人的英雄一样啊,都上电视了!”儿子嚷着告诉妈妈:“我以后长大了,也要当英雄!”

  没过多久,那些周末经常和李永久聚在一起的几位“铁哥们”相继打来了电话。“永久,网上、电视上的新闻我们都看到了,有这事儿也不提前说一声,你是我们中间的英雄,哥们儿替你骄傲!”

  李永久的妻子,在李永久从武汉捐献骨髓回来后,连续多天,炖鸡汤、鸽子汤或排骨汤给李永久补身体,然后默默地陪着他。妻子没有埋怨他事先没有告知,只有悉心的照料;父母见了面,也只是憨憨地笑,认可了儿子自己的选择。

  捐髓多日后,李永久收到从广州寄来的信:“从未谋面的您,上演了一场生命接力,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度过了阴暗的日子,重新获得了健康的体魄……”这名受捐陌生患者的感激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间。

  “看到信,就知道他一定可以健康地活着,才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大事,值得!”李永久说,“如果还有机会捐献骨髓,让他人的生命得到延续,我还会第一个站出来,永久做救人的英雄!”(中工网记者 邹明强 中工网通讯员 郭峰)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