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雷霆问责打击学术不端
周继坚
//m.auribault.com 2016-09-09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据媒体报道,瑞典两名诺贝尔医学奖评委日前因学术丑闻遭解职。由于受到意大利外科医生马基亚里尼学术造假丑闻的影响,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撤销评委沃尔贝里和哈姆斯滕的职务,两人不仅是这个决定诺贝尔医学奖人选的委员会的成员,同时担任着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副校长的职务。

  尽管马基亚里尼目前仍否认自己所受到的所有指控,但瑞典政府已经采取了“雷霆行动”,并在沃尔贝里和哈姆斯滕被诺贝尔奖委员会除名之前,解除了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的职务。如此高效率的问责行动,着实发人深省。客观来讲,学术不端行为是一种国际现象,但国内的学术不诚信同样形势严峻,应当从中汲取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显然,高校学生需要通过论文获取学分,科研人员也依靠论文发表数量获取职称,一些人为走“捷径”不惜铤而走险。对应这一畸形的需求,社会上论文“一条龙服务”已然形成产业,并且变得更加隐蔽,助长了更多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在一些人看来,学术不诚信似乎并不直接造成社会危害。更何况在一些机构和个人那里,论文在帮助学业和职称“过关”之后,往往被束之高阁,并不产生真正的社会作用。然而实际上,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贴近生活实际,学术成果越来越能影响社会生活,甚至直接影响公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瑞典这一事件当中,当事人马基亚里尼曾受雇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被认为是人工气管移植领域的顶尖级科学家。但马基亚里尼医生的两名患者死亡,最终引爆了这一学术不端丑闻。

  学术研究是人类的高级知识活动,学术不诚信,无异于在人类知识大厦中“掺沙子”。打击学术不诚信行为,理应加重问责和处罚力度,才能形成震慑。然而从我们一些地方曝光的学术不端行为来看,处罚的脚步还是远远跟不上“一路小跑”的造假。2015年,我国百余篇国际论文因“虚假同行评审”“论文代写”等问题遭遇国际知名出版社撤稿,震动了学术界。而在不久前,媒体曝光一条论文造假产业链,牵涉500多所高校,令人触目惊心。论文造假需求者除大学生外,还包括不少大学教授。一些单位甚至出于“自我保护”的考量,使得查处学术不端的行动最终不了了之。

  对不诚信较真,才能呵护诚信。某种程度上讲,放任不诚信行为,就是对学术诚信的逆向淘汰。为此,教育部日前首次以部门规章形式对高校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作出规定,明确将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六类行为认定为学术不端,明确了从通报批评直至辞退或解聘的处理方式。打击学术不端终于有了可供依据的规范。但徒有规章不足以治理学术不端,形成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仍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

  瑞典处置学术不端这一事件的启示还在于,应当考虑设立由政府主导的监督处理机构,运用政府资源和行政手段形成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的违规成本,方能以儆效尤、形成震慑。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