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并非说要忽视过马路玩手机的危害性,而是强调对过马路玩手机这一社会现象的干预,应有比立法更好、更系统的方式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2%的受访者有步行过马路玩手机的经历,78.6%的受访者认为这一行为容易干扰到他人甚至对他人造成伤害,52.7%的受访者将步行过马路玩手机归因为对发生交通事故存在侥幸心理。80.7%的受访者建议增设法律法规明确禁止这一行为(1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查阅相关信息可知,“立法禁止过马路玩手机”的呼吁,最早在2007年就开始出现。在手机高度普及和智能化的今天,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在提升,诸如一些过马路玩手机的现象,相信较之于十年前也会有所增加。这一点,72.2%的受访者表示有步行过马路玩手机的经历,可算是一种证明。但由此就呼吁增设法律法规明确禁止过马路玩手机,未免有点过于简单化了。
必须承认,当前国外也有地方出现类似的呼吁,但真正将呼吁变成明确的法律条文的非常少。这不仅是因为立法讨论上有其过程性,更因为这一立法本质上牵涉到人们对于私域和公域边界的共识问题。比如,较之于开车时打手机,过马路玩手机的公共危害,是否真的也到了必须立法禁止的地步?再者,如果过马路禁止使用手机,那么是不是暗示只要不是在路口,边走路边玩手机就完全合理?此外,立法的合理性,还包括对于法律执行成本的权衡。
当然,提醒应慎重考虑“立法禁止过马路玩手机”,并非说就是要忽视过马路玩手机的危害性,认为该现象无须公共干预。而是要强调,对于过马路玩手机这一社会现象的干预,应有比立法更好、更系统的方式。比如,相较于动辄呼吁以立法来禁止,当前我们对于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的培育,是否做充分了?对过马路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安全告知,又是否到位了?城市路权的分配上,是否又做到了对于步行者的足够尊重?事实上,德国部分城市目前就开创性地设置路面红绿灯,以提醒走路玩手机的人注意交通安全。
当某一具有负面影响的社会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动辄呼吁立法来禁止的声音,在今天越来越常见。在一个法治社会,这种现象的出现确实有其必然性。但也必须看到,一味强调立法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是对于法治的崇尚,不如说是社会问题解决途径与思维的单一化。它对应的可能是其他社会规范力量的式微,与公共责任的回避。而将所有问题都归之于用立法来解决,最终可能让社会失去活力,压缩道德、文化等“软约束”的空间。毕竟,现实中,立法呼吁高涨,但最终成为“摆设”的法律,确有不少。
张卫斌:立法禁“啃老”并非多此一举2014-06-26 |
开车玩手机,“入刑”靠谱不?2014-11-06 |
图说:烦恼2015-06-05 |
殷啸虎:禁放烟花,要言禁更要严禁2016-01-07 |
老板发“红包”抢不抢?2016-01-07 |
该给“抢手机” 立规矩了2016-02-23 |
应用商店是APP管理重要环节2016-06-30 |
国产品牌,壮大要靠创新力2016-08-11 |
手机实名制 运营商也应承担责任2016-09-12 |
国产手机渠道扩张需谨慎2017-01-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