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上海建市内首座无性别公厕,预计将于11月下旬投入使用,此举也让“无性别厕所”话题再度受到关注。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沈阳、重庆、青岛、北京等地均出现了无性别厕所。但在很多人看来,无性别厕所还只是个新鲜事物。当它频频见诸媒体时,围绕其“废”还是“立”的争议就一直不断。
“男厕空荡荡,女厕排长龙”,曾是人们对男女厕所蹲位比例严重失调的形象描绘。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社会各界,近年来也不乏“适当增加女性蹲位”等建议。在我看来,多地推广的以模糊性别标签、男女均可使用为主要特征的“无性别厕所”,具有既消弭男女蹲位失衡,又提升如厕效率的双重功能,实在不必唱衰和反对。
那么,“无性别厕所”为何屡屡遭遇民众质疑甚至出现“废”与“立”的争议呢?综合“反对者”的意见,主要有三方面的担忧:其一,出于对“性别”话题的敏感,习惯于在男女壁垒分明的标签式厕所如厕的人们,难以适应男女混用的厕所革命,对“无性别厕所”不敢贸然走进;其二,解决“内急”事关民众私密,没有性别限制和开放式的设计,会不会导致隐私被窥和安全风险,甚至遭遇色狼侵扰,不得而知;其三,隔壁“方便者”的如厕声响或瘾君子吞云吐雾的二手烟,会不会给异性带来某种心理不适或身体伤害……
种种担忧应当引起相关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重视,尤其是安全与隐私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性的科学设计和专职人员的有效管理予以防范。比如,高达2.30米以上的挡板、“里面有人”的门板提醒、封死隔间下方的缝隙等等。正如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科技信息科蒋瑞志所言,“市民如厕的安全和隐私是可保障的,除非遇到蓄意偷窥等极端恶劣的行为”。当然,再周全的技术性壁垒也常常是“防君子难防小人”,为了打消民众的疑虑,则更需要相关技术和监管手段适时跟进。
至于“不适”“不敢进”“不舒服”云云,多半属于个体的“心理”问题。如今,早已过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面对如厕难题,大可不必神秘兮兮,甚至“谈性色变”。请问,有过坐火车经历的人们,有谁没有使用过男女“轮蹲”的车上公厕呢?与排队如厕的烦恼和“方便”过后的痛快相比,由“无性别厕所”引发的尴尬与羞涩,当不难克服。
民生无小事。在一个人口流动型社会,多尝试并建设“无性别厕所”,不只事关公共服务与民生福祉的落地,同时也不失为对社会观念的一场更新与引领,其意义显然应是大于争议。当然,对于“无性别厕所”,有争议也不可怕,在探索实践中查漏补缺,且行且完善,当是可行的做法。
“男生班”能否解决“男生危机”?2014-04-10 |
赵勇锋:强调贪官性别,有意义吗2014-06-17 |
产假休三年有无可行性2014-08-12 |
法制日报:开辟网络监督的合法渠道2014-10-17 |
文化点评2015-06-15 |
堂吉伟德:主动加班被辞必须坚决维权2015-12-08 |
“打假江湖”的意义大于争议2016-03-22 |
抗拆农民案,弱者对弱者的欺凌2016-05-09 |
诸多名校涌入衡水中学,他们错了吗2016-06-28 |
廉政账户完成使命了吗2016-08-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