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人民日报刊文批评“洋地名”泛滥,认为破坏了地方文化传承。文章呼吁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希望各地在更名工作中更加注重历史文脉保护。
的确,这并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独特现象。香榭丽舍、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泰晤士小镇……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不管是商业小区还是购物中心,“洋名”占的比例已经不低。部分公交车站也以附近小区或者商场命名,从而出现被“洋地名”的现象。
如何看待“洋地名”现象?我觉得,“洋地名”的出现,不是一天两天,它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兴起的。国门洞开之后,各地出现的“洋地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外来事物、外来文化的接受,同时更寄托了人们对发达国家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外国先进的东西、好的东西,我们要借鉴、要拿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有所创新,从根本上说,都不是什么坏事,都是值得肯定的。实际上,“洋地名”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可取的地方,如果应用得当,会为我所用,为城市添彩。简单地否定,一味地调侃吐槽,虽然看上去打的是呵护历史传统的旗号,但是一概排斥外来地名,也不利于城市的个性化和丰富多彩。其实,在我们使用了“洋地名”的同时,外国也使用了具有中国元素的地名,例如“唐人街”之类。不仅地名,很多名称也是从外国引进的,譬如干部、拖拉机等等。
说到底,我们所反对的是对国际化的非理性看法而导致的“洋地名”泛滥,尤其不赞成以取洋名为时髦,而不是对“洋地名”一棍子打死。崇洋而不媚外。商家取洋名并不是不可以,问题是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多过滥,绝不能走入用了洋名品位就提高了的误区。一方面,我们既要注重地名承载的地理、历史、文化信息,防止迷失自我,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一点开放、包容的姿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大可不必对洋地名必欲铲除而后快。
西安晚报:施恩奶粉“国际玩笑”何以一开7年2009-06-19 |
新华网:张家界不如直接改名叫《阿凡达》2010-01-26 |
西安晚报:施恩奶粉“国际玩笑”何以一开7年2009-06-19 |
新华网:张家界不如直接改名叫《阿凡达》2010-01-26 |
朱昌俊:地名或改或禁,还是少些权力干预好2013-10-09 |
洋地名,起不得?2013-10-09 |
规范地名呵护文化基因2016-03-24 |
清理怪异地名,重建身份认同2016-03-24 |
“洋名”泛滥2016-04-11 |
“戛纳风情街曼哈顿小区”住着谁?2016-04-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