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你说哪条路我知道,但‘挪威森林’小区我可没听说过。”听了乘客说的目的地,出租车司机就一通抱怨:“你说好好的小区,干吗非得起个洋名?怪里怪气,找起来也麻烦,根本不知道在哪儿!”现实中,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4月10日《人民日报》)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民政部去年就要求,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概括而言应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但眼下,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或爱起一些洋气点的地名,“不仅让群众看着一头雾水,也割断了地名文脉”。
地名文化的一哄而“洋”,看似高端大气上档次,实则很显庸俗与浮躁,根本经不起稍作推敲和质疑。假如有国外游客请一位热情好客的中国朋友留个地址以便以后交往,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留的地址可能是:XX市戛纳风情街、泰晤士小镇、曼哈顿小区。而如此杂糅打包“洋地名”的中国地址,除了引人发谑与徒增笑料,哪能衬托和折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独有底蕴?
类似“戛纳风情街曼哈顿小区”这样的“洋气”广场或楼盘里,平时走着和住着的都是谁?这个答案可谓不言而喻。且不说外国游客会不会请中国朋友留下交流地址,即便出于大多数国人的感受,在正儿八经的中国城市和乡镇中,却老是晃动着“崇洋媚外”的地址名称,怎么说都是一种漠视历史传承、缺乏文化自信的不佳表现了。
层出不穷的“洋地名”岂止叫人犯晕。很多时候,通过一个传统的地名,人们便能够解读出一个地方大概的位置、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地名往往承载了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文化信息。比如说荆州,它在三国时期就很有名气。一看到这样的地名,就自然会想到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正如一些专家痛心疾首地谈到,不少地名本身已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而轻率改名或是弄些花里胡哨的“洋名称”,则是把这些人文印记与回忆,硬生生地消解和截断了。
网络之上、跟帖之中,早就不乏调侃吐槽:“假如翠湖旁边的小区改名叫瓦尔登别墅,轿子雪山景区的酒店改称阿尔卑斯小屋,你会怎么想?在‘名古屋’甩米线,听起来就别扭!”而实际上,针对多地大量存在“洋地名”等现象,我国1996年起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早就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这便说明了,加强对泛滥成灾“洋地名”的严格治理,并非无法可依,而更像是用心不够、用力不狠。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召开视频会议,传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在我看来,这一次的“重点清理”,与其说是新的任务,倒不如讲是“补上欠账”。换言之,对各地“洋地名”“怪地名”等的严肃整治与规范,并非朝“名”夕改,而是早该如此。
解放日报:再闻“下跪”新闻2009-04-13 |
解放日报:再闻“下跪”新闻2009-04-13 |
林永芳:“知而不为”更可怕2010-10-09 |
周德武:展现对历史与文化的思索2011-11-07 |
蔡 辉:尊重生命 杜绝遗撒恶习2013-08-06 |
朱健国:警惕“洋翻译”2014-07-23 |
蔡 辉:雨刷译成抹布背后的辛酸2014-12-31 |
胡宇齐:中英向世界传递“相伴而行”的战略...2015-10-23 |
天上广寒宫观照人间小康梦2016-01-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