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高校科技成果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无法跟市场真正接轨,这是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体制性障碍。让科技成果转化变得有动力,关键要明确产权和收益归属。
教育部、科技部近日共同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意见》提出高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不需要审批或备案。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学校,纳入单位预算,不上缴国库。
实际上,此规定是国务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高校版”,也是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具体落实。《意见》的很多原则和措施与国务院方案一脉相承,又注意结合高校实际和存在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是教学和科研兼顾的综合性大学,大学既是教育机构,又是重要的科研部门,有很多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都出自高校。同时,这些高校绝大部分是公立大学,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原则上属于高校,科技成果发明人并没有自主转让、获得收益的权利,也不能以科技成果入股或开公司,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并不高。
从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发表论文等指标看,我们已是科技大国。但这些科技成果并没有全部转化为产品或生产力,而有相当一部分出了实验室进了档案室,被束之高阁。这是宝贵科技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严重影响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首先是因为大学普遍存在重研究轻转化的现象。一方面产学研脱节,不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考核指挥棒也是这么引导的,往往更注重项目和论文,轻视成果转化和经济效益,也缺乏把科技成果变成产品和效益的渠道。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高校科技成果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无法跟市场真正接轨,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原则上说,公立高校的科研成果,多数是职务行为,发明人无法独立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以技术入股。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益,发明人很难享受,高校获得的收益,很大一部分也要上缴国库,否则就会招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指摘,严重的还可能构成违法犯罪。这样一来,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就失去了成果转化的动力。少数有技术又有经营头脑的人,在外面偷偷自己搞,又游走在灰色地带,甚至带来违法违规问题。
让高校科研人员光明正大投资创业,让科技成果转化变得有动力,关键要明确产权和收益归属。实际上,两部门出台的《意见》,主要内容也集中在这里。规定要解决的难题,在很多高校都可以找到活生生的例子。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比如科技成果的收益权在个人和高校之间怎么分配、发明持有人和团队应该分享的收益占多大比例,则还需要各地出台落实细则。在此之前,一些地方已有相关探索,这次相当于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市场是最好的指挥棒,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不用增加一分钱投入,只要打开科技成果转化的畅通渠道,就能带来创新创业的巨大动力。
中工时评:科技成果转化需顶层设计“跟上”2014-04-16 |
李长安: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2014-07-04 |
张 涨:重奖科研转化 还需制度配套2014-09-26 |
经济日报:用利益分配“杠杆”撬动创新2015-04-07 |
赵展慧:谁来评估我的技术?2015-07-17 |
用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护航万众创新2016-02-18 |
6.9%增速下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2016-03-01 |
创新资源需要深度激活2016-05-30 |
把大手笔科研投入都用到“刀刃”上2016-06-01 |
鼓励科研转化要避免教师荒废教学2016-08-1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