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
同一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第二次全体会发表重要讲话,也指出,要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选人用人、成果处置、薪酬分配等方面,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更大自主权。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去自由探索。
这传递出强烈的信息:新一轮科技管理改革,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给科研人员松绑,由此释放出科研创新活力。根据规划,我国研发(R&D)经费在2020年将达到GDP的2.5%,要让科研的“大手笔”投入产出大效益,必须清除制约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陈旧科研管理制度。
一直以来,如何用好科研投入,是我国科研管理者颇为头疼的事,为了防止科研经费被滥用,我国科研管理部门设计了比较严密的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经费管理、科研项目验收制度,在科研立项时,要进行严格的预算审批;在使用科研经费时,必须按预算项目进行支出,不按预算支出,就是违规;在规定时间内,必须用完科研经费,否则剩下的科研经费必须如数上交,且影响来年的经费拨付。
但这严密的科研管理制度,却并不符合科研规律:谁在开始进行科研的时候,就能准确测算出需要在哪些方面投入多少费用?科研和搞工程是完全不同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而为了通过立项审批,一些科研人员就闭门编预算、填表格。尤其是,由于科研经费拨付周期比较长,有的科研经费要等到快结题时才全部拨付到位……可以说,所谓严密的科研管理制度,就是戴在科研人员头上的紧箍咒,而更严峻的现实是,在这样的科研管理制度之下,已经占到我国GDP2%的研发经费,并没有促进科研蓬勃发展,反而引来社会舆论对大量科研经费被浪费的质疑。
很显然,继续沿着严管死守的思路,强化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我国科研人员的精力会被耗在折腾科研经费上,而难以专心进行学术研究。把科研的自主权和经费的支配权给科研人员,这是激发科研活力的必然选择。当然,放权给科研人员,不是说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科研经费支出就不受监督,这需要在放权之后建立新的体制和机制。其中,有两方面至关重要。一是学术同行评价机制,要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评估、科研贡献评价中,实行学术同行评价,而不再是由行政机构(或行政力量)主导评价,行政主导的评价,掺杂着太多行政和利益因素,不是按学术标准、学术原则来评价研究人员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只有实行学术同行评价,才能让科研人员有学术尊严意识,并站在学术研究、创新角度,去做出符合学术规律的决策。
二是信息公开机制。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提到,要“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头费用比例,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这是对科研人员使用科研经费的进一步明确,对此,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出现科研人员借人头费侵占科研经费的问题,要防患这一问题,就需要从以前的前置审批,转变为事中、事后的全信息公开,即给科研人员充分的经费支配权,与此同时,要求科研人员公开所有经费的支出去向。公开不仅要对科研设立方公开, 也必须向师生和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监督。这就既落实了科研人员的自主权,又建立起监督、约束机制,让“大手笔”的科研投入,每一分钱都用到科研创新的刀刃上。
贾 振:别让彩票迷了眼2014-01-10 |
社会良俗勿背离2014-05-09 |
吴龙贵:为“短命工程”唱赞歌是什么逻辑2014-06-23 |
寒舍待暖2015-01-26 |
李思辉:督查组不是“包青天”体现了法治思维2015-04-27 |
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2016-01-22 |
假电影不死,真电影难立2016-03-21 |
忠诚铸就的丰碑2016-04-11 |
杜琪峰玩心赌心都很重2016-04-21 |
公益性是新医改之魂2016-05-1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