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大禹像,选自清代绘制的《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
《尚书·禹贡》书影
禹,姓姒,名文命,史称大禹,他是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之君,因此又称夏禹。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不仅治理了祸害已久的洪灾,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还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式的社会形态,开创了国家这一全新的社会政治形态。中国从此进入文明社会。
尧帝时,中原洪水泛滥成灾。尧命令禹的父亲鲧治水,鲧用障水法治水,就是在岸边加高河堤,但洪水水位也同时抬高。禹亲眼看到,父亲治水九年无济于事,最终被杀于羽山。后来,禹被任命为司空,继续负责治水。禹与益、后稷遵照舜治水的命令,把洪泛区分为若干责任区,命令当地诸侯百官征集民夫整治水土。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为疏。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都不敢入,错过了自己孩子启的出生,但终于把洪水驯服了。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伟大的禹)。东起大海,西止大漠,北及朔方,南达岭南,四海之内皆称颂大禹治水的功德。舜帝也赐给他“玄圭”(一种黑色的上尖下方的玉器),向天下宣告禹治水成功。
禹为了利于治水,更为了便于治理天下,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尚书·禹贡》对此有比较明确的记载:一是九州的名称,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二是各州的山川形势、土壤特质、物产分布及相应的贡赋标准等。九州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也是后世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框架,成为历代中国的代称。九州是大禹所划,因而人们也把中国称为“禹域”。
舜将禹选为继承人,他逝世后,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都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位,国号“夏后”,简称“夏”。
夏建立后,禹在阳城之郊涂山召开诸侯大会。在盛会上,禹不但没有宣扬自己的功德,反而检讨自己的过失。禹身穿礼服,手执玄圭,立于高台,四方诸侯按照自己封地的方向,分东西两行分列,齐向禹稽首行礼。禹在高台上稽首还礼,显得十分谦虚。禹情真意切地说:“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开这次大会,希望得到大家的责备、规劝,使我知过改过。我平治水土,虽有微劳,但时常告诫自己要戒骄戒躁。”他也不忘舜对他的教训,舜曾对他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意思是只要你不自吹自擂,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你争能,只要你不自夸自大,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你争功。他接着向诸侯说:“如果我有骄傲自满之处,请大家当面批评,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这次大会,诸侯感受到禹的真诚,打消了各种疑虑,心悦诚服地拥护大禹。
据传涂山大会后,大禹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以象征九州。鼎因此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传国宝器。《墨子·耕注》说九鼎“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数百岁也”。
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禽兽图像。其中,豫州为中枢之地,豫州鼎为中央大鼎。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共同见证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更加团结一统。九鼎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象征。
大禹修订的历法史称“夏历”。夏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它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有阴历的特点;它又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特色。全世界所有华人地区以及朝鲜半岛、越南等地,至今仍在使用夏历,并以此来推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日期。夏历也因此成为华夏儿女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
大禹身边有一位叫皋陶的贤臣。据说他为尧、舜、禹都效力过,他被认为是法律的制定者,但他也注重用道德治理国家,强调榜样的作用。他与尧、舜、禹并称为“上古四圣”。《尚书》中有一篇《皋陶谟》,孔子很重视这篇文章,说“《皋陶谟》可以观治”。《皋陶谟》记载了皋陶与禹的一段对话。皋陶与禹讨论如何才能成为像尧那样受人尊敬的圣贤,皋陶说要做到知人善任才行,禹问他如何才能了解一个人,皋陶提出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九德说”。他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德,要看其是否宽容而庄重、和柔而坚定、谨慎而恭肃、干练而严谨、虚心而果断、耿直而温驯、平实而清正、坚决而节制、勇敢而仁义。他制定了墨、劓、?|、宫、大辟这“五刑”,与此同时他也鼓励百姓恪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教”。禹听了他的这番话后,表示只要按照他说的去做,一定能够取得大功绩。
禹即位十年后,在东巡到会稽时驾崩。禹曾让位给了皋陶,但皋陶没有继任就去世了,最后禹的儿子启继夏朝天子位,中国历史进入了国家的时代。禹在位之时,以尊封尧帝、舜帝之后等制度,有力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宣扬教化,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
析“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 2014-02-10 |
大禹治水的当代启示 | 2014-02-10 |
三省吾身 找准职责定位 | 2014-02-10 |
以弘扬山西精神为抓手 | 2014-02-10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 | 2014-02-10 |
三个文化:重塑山西形象的必然选择 | 2014-02-10 |
追寻意义,走出“泛娱乐化” | 2014-02-10 |
践行“四有” 当好改革发展“一线总指挥” | 2014-02-10 |
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 2014-02-10 |
历史杂感 | 2014-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