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凌胜银 孙 英 荆 磊
//m.auribault.com 2017-09-25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深度把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价值和全球意义的深刻揭示,诠释了社会主义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和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性巨变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并以独特的“中国创造”证明了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

本国国情是走向现代化的基石。国情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国情不同,道路就不一。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究竟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明确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号召全党“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我们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牢牢把握、始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表明,现代化不是西方化,现代化必须本土化,现代化之树只有植根本国大地方能根深叶茂,生搬硬套最终必然因“水土不服”而陷入发展困境。

民族历史是走向现代化的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赓续历史血脉、汲取历史营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的重要原因。这表明,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善于从民族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现代化建设方能根脉不断、行稳致远。

时代大势是走向现代化的坐标。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反对通过战争称霸、殖民侵略实现现代化;高举开放发展的旗帜,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把改革开放作为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高举合作共赢的旗帜,主张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近40年来,我们党开辟的这条道路,在与时代潮流相随、和世界文明相伴中不断走向成熟,引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表明,把握时代大势,用世界眼光定位本国道路,把本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现代化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历史性创造,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论结晶,也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提供了规律性认识。

用共同的精神旗帜聚力。“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从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看,是党的科学理论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解决了中国面临的一个个历史性课题,因而成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仰、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奥秘所在。这表明,有共同信仰的主义,方能明确方向、凝聚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现代化也才能由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用科学的治国理政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回答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思想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说到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指引。这表明,探求现代化建设规律,并用科学结论来指导行动,现代化道路才能走得对、走得稳、走得快。

用不懈的改革创新推动。改革创新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品质,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创新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可能有中国的明天。这表明,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展示中国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更好社会制度的战略设计和成功探索,为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创建先进社会制度提供了样板。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党的正确引领,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这充分表明,科学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是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能够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呼声,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保证,等等。中国制度激发中国精神,焕发举国上下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铸就了今天的中国辉煌。这表明,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制度就有了活力之源和优势之本,就能有效保证现代化建设持续稳步推进。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主,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激发人民的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汲取和吸纳群众智慧,有利于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有利于党和国家形成统一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从根本上避免了西方民主权力分立、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病。依靠这样一个科学的制度,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光明的道路发展。这对世界各国都具有重要的制度参考价值。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