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郝永平 黄相怀
//m.auribault.com 2016-09-18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着力推进创新,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特别是关于四种创新形式的重要论述,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创新:不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篇章

  在总体方向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战略思想。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多样,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精神财富,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篇章。从总的方面看主要包括:一是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愿景,二是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三是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是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治国理政方略,五是提出了树立新发展理念的新思想等。

  就具体工作做出了许多新判断新概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许多具体的、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概括和判断。在经济建设领域,提出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政治建设领域,提出要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文化建设领域,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在社会建设领域,提出要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

  对理论创新本身进行明确而系统的阐发。关于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创新的出发点,他强调:“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他还明确提出了理论创新的基本要求:“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历史性的任务。推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任务,落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肩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其实质就在于,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导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快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制度的现代化。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治理党、治理国家、治理军队。

  制度创新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比如,关于推动落实新发展理念,他强调要围绕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努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他强调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依法依规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从严管理干部等。

  推进制度创新须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制度创新,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制度创新,是坚持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的制度创新。这就要求推进制度创新,必须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对于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和人民福祉改善的体制机制,要坚决、大胆、果断地改革;对于植根于我国国情、经过长期社会主义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基本制度,无论如何也不能改、任何时候都不能变。

  科技创新: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健康良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

  必须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这就需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方向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中国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文化创新:着力增强中华民族奋力前进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认识到,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推动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创新的灵魂工程。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在文化创新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作用。他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是文化创新的新任务。互联网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切实关系到党的执政安全与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面对新形势,必须改进创新网络宣传工作,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必须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必须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和发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总之,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中,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保障,技术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体现了理论阐述、政策举措与实践要求的统一,包含了宏大的创新蓝图、科学的创新内容和积极的创新态度,为我国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导。(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