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的第二个发展理念就是协调发展,并明确“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全面小康,不仅是对发展水平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要求,协调发展成为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一着。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关于协调发展的精神,找到具体可行措施,切实促进协调发展。
处理好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区域协调发展被赋予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欠发达地区成为决定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的“短板”。因此,“十三五”时期,如何破解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失衡问题,切实有力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显得极为迫切。
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失衡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活动受规模经济等规律的作用,倾向于以集聚的形式进行空间布局,从而导致了空间分化与区域差异的形成。经济活动过于集中于特定地域空间,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这种区域失衡,既体现在全球、国家等宏观尺度层面,也体现在次区域、省域、市域乃至县域层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下,我们必须认识到区域失衡的这种多空间尺度的特性,从不同层面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针对性政策与措施,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不至于让少数欠发达地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失衡,必须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战略,抓好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建设,着力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以在全国层面解决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我国不少省份的省域经济也存在明显失衡现象,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广东,粤东西北地区除阳江外,其他地市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广东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的最大“短板”。广东如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发展,显得尤为迫切。此外,地市层面如果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县域层面如何促进城镇与乡村地区的协调发展,都是“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
科学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兼顾公平的基础上确保经济效率
什么样的发展才叫区域协调发展?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很多国家、地区都曾经历或正在探索的普遍性难题。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在经济体由低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过程中,经济增长是非均衡发生的,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趋于集中,是集聚经济的规模效应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提升经济发展空间效率的重要途径。人为地违反经济规律,在空间上均衡布局生产力和经济活动的努力,只会阻挠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必然造成区域的不平衡发展,甚至导致区域发展的失衡,如何调控贫富差距成为必须面对的挑战。
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经济集中以实现规模效应、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开发格局的同时,必须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促进各种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确保远离经济增长核心区的欠发达地区共享经济增长的红利。因此,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是在允许非均衡经济增长,优化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效率的同时,提高经济发展的和谐性、普惠性,促进区域间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逐步实现趋同。
根据驱动因素的阶段性特征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区域差距收敛的动力机制主要源自于更高的要素投入增速和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两方面。实证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要素投入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其作用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下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则不断提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政策导向必须根据所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早期阶段,加大要素投入可能获得较好的促进区域差距收敛的效果,但在投资效率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必须从侧重投资向着眼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譬如,在新常态背景下,广东步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从过于依赖投资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政策设计。
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新常态背景下,促进区域协调,关键在于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制度供给打破区域失衡发展的路径锁定。首先,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和资金投入。这种倾斜性的资金投入,既包括国家层面的东中西部地区,也要考虑次区域或省域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诉求,如广东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发展问题。其次,要侧重于欠发达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培养。输血式的扶贫并不能使欠发达地区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应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教育、技术和研发等领域的投入,赋予欠发地区平等的发展机会,强化其自主发展能力。再次,要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投入。通过政策性投入,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区域间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逐步实现趋同。此外,对特殊地区采取更为直接的干预措施。对生活水平提升存在特殊困难的地区,制定更为精准的扶贫政策,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陈再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论文选编(三) | 2012-03-29 |
五个问题带你读懂“全面小康” | 2012-03-29 |
“四个全面”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 2012-03-29 |
“四个全面”: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布局 | 2012-03-29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 2012-03-29 |
以法治优化“全面小康”环境 | 2012-03-29 |
让改革与法治同频共振 | 2012-03-29 |
运用辩证思维 守住两条底线 | 2012-03-29 |
“四个全面”战略的时代定位 | 2012-03-29 |
更加紧紧扭住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 | 2012-03-29 |